各位好,欢迎收听这一期的互左互右。我是华伦。前不久我刚刚和汪乐做过一期UFC政治学的节目,讨论美国新总统川普和职业格斗以及摔跤界的密切关系。
那么在川普目前这一两个月的执政任期里,格斗元素其实已经深刻影响了美国政府。比如眼下最大的美国不为改革之一,教育部的取消,就是由前WWE总裁琳达·麦克马洪作为新任教育部长来着手实施的。而进入三月份之后,在美国爱尔兰裔最关心的宗教节日圣帕特里克节,川普邀请了UFC传奇明星,但也是争议人物康纳·麦克格雷格来到白宫,还借此嘲笑了一下和他政治观点不合的爱尔兰现任领导人,浮夸地说川普好像是在用体育作为方法进行政治层面的战略挑逗。
那么这种方法,它也不只是用在了美国内政和爱尔兰身上。最近一个多月里体会最深的恰恰是美国的北方邻居加拿大。而被选中的运动则是冰球,或者说是一场真刀真枪的冰上UFC。就在2月16日,北美的冰球职业联盟NHL举办的四国冰球赛,加拿大对阵美国的比赛中,开场短短9秒内,双方球员就发起了三次单挑打架。虽然说冰球规则的确允许打架,但是9秒打三架也是历史上的头一回。
这次打架事件背后也体现了美加两国作为传统盟友,近期却出现了明显的关系裂痕。这个现象其实颇为诡异,川普上台之后,他先是签署了对加拿大的关税令,而且还多次公开表示要把加拿大变成美国的第51个州,还称呼刚刚卸任的加拿大总理特鲁多为州长,并且公开认为冰球明星格雷茨基比他更适合领导加拿大。
甚至就在这两天的报道里我们看到,川普跟普京这场局势瞩目的电话之中,两个人还聊到了美国和俄罗斯在未来几年内组织冰球赛的可能性。所以可以说冰球世界最近是风云突变,政治氛围非常浓厚。那么由此而言我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可以来聊一聊在中文世界中存在感不高,但是这次卷入纷争的加拿大。
我今天也特别找到了一位既熟悉加拿大政治,也对体育世界非常了解的老师。欢迎来自擦边球播客的主播胖文子。
各位听众大家好,因为我自己也是忽左忽右的听众,所以很高兴可以来参与这样一个节目。刚刚华伦提到了一个词,就是好像是说比较诡异的一个情况,好像美国对加拿大做出了很多这样的一个动作。因为我这次能够跟华伦联系上,最开始的心路历程是觉得说这个件事情还挺开心的。我作为听众也能来上次节目,刚好我自己跟家里人也移民来加拿大那么多年了,也比较关注这个体育的发展,所以我一开始的心情是觉得刚刚好。
但是我们私底下在讨论这期节目的时候,其实真的是每天早上一起来,至少我这边我一起来,就再跟你讨论又有一个新闻了,然后第二天起来又有一个新闻在发生了。关于这个贸易战的问题,可能前前后后讨论了不少。那我突然就觉得说,在这个时空当下用国内比较喜欢说的话,就是说加拿大这个国家百年未有之变局的当下,能够向我们国内的很多朋友去就这个国家做一些讨论,我突然就是有了一些历史感在我的心头产生。那确实是,我们之前讨论的时候对此感触也很深。
那胖文字你要不要先跟大家介绍一下,就是你之前的整个背景。因为我自己就像很多文科生一样,本科是读政治学的,研究生是读国际关系史,那自然就会对这方面也比较的关注吧。然后进入社会之后,因为我一开始是在一个国会议员的办公室工作,那大概做了几年,那等于就是有一些可以说是片面的,但是的确是一手的政治观察的这样一个经验。然后后来就转换跑道,现在在做一些法律相关的工作,但是这几年还是会持续的关注说本地政局的这样的一个动态。
然后我之前也是注意到胖文字在擦边球他们这个播客节目里主要是讲体育的内容,那其实是一个很难得的组合,尤其是格外适合当下这个话题,因为川普以及刚刚卸任的加拿大总理特鲁多这个半嘴他延伸到冰球场上,NHL的这次四国赛上,除了球员双方在场上的冲突之外,在场下你可以看到在非常公开的场合,加拿大球迷选择虚美国国歌,而美国球迷会主动虚加拿大国歌。而且应该在这次的冲突在赛前,川普应该还跟美国队的队员特地打了电话,据说他还在电话里特别提到了51周相关的这个论调。
然后在比赛结束,在加拿大击败美国之后,加拿大这边难得一见的可以说出现了一种像举国欢庆一样的场景。特鲁多也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转发,还相当于去嘲笑了一下特朗普。就是你作为一个生活在加拿大的普通人,你近期这个政治热烈的这个氛围,它是怎么一步一步抬起来的?就是四国赛这个赛事正好被裹挟在中间,还是说冰球很天然的就是一个很容易挑起美加关系的一个特殊的项目呢?
我是觉得因为从川普当选之后就提了51周这个事情,还有就是关税的这个威胁,事实上也开始加关税了。在叠加刚好加拿大内部是有一个权力交替的问题,特鲁多在今年的1月6号辞职了,那刚刚的3月9号执政党自由党选出了新的党领。今年加拿大也必须在11月份之前进行一次大选,我们的预计是马上就会大选了。在内部有选举,外部有这个外交的冲突的情况下,不论有没有这个冰球赛,我认为这次加拿大民众都是会被激发起现在的这样一种爱国情绪或者说民族主义情绪。
其实说实话讲到加拿大这个社会要讲爱国主义情绪,这其实本来是一个挺有意思的事情吧。因为我们生活在这边,其实往往会感觉到,加拿大并不那么强调爱国主义,甚至我记得以前在学校一年可以唱一次国歌就了不起了。导致我刚开始英语不好的时候,每次唱国歌还要稍微看一下歌词,都怕背错这个歌词。
冰球的话,那当然就是因为冰球刚好是加拿大大家最喜欢的一个运动,所以就把它推到了这样的一个高度。其实刚刚我们说的加拿大民众会虚美国的国歌,那其实在过往的经验里面,其实我认为加拿大的民众去虚美国,这其实并不是一件非常不常见的事情。就在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的时候,我亲身经历的就是我去一个周边商品店去买一些奥运的纪念品,前面可能就有一些美国的民众买了美国相关的纪念品想带回家。那就看到只要是有美国人去买美国相关的内容,就会有旁边其他的客人就在那边虚他们。这个事情被放到网上之后,其实加拿大的网友在2010年的当时,给予加拿大民众这样的行为是很多的批评的,因为他们觉得那人家过来消费买自己国家的周边产品是很正常的,那我们怎么可以那么的不礼貌,这是一个加拿大人就自我批评的这样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比较常态的。
但这次四国赛很有意思的地方就是说,第一场比赛因为它是先是一个像小组赛一样的巡回打一场,第一场比赛在加拿大打开场就虚,然后开场9秒钟就打了三次架。但是你会发现这次整个的舆论我会去观察,当然主流媒体你听广播还是会说我们不应该去虚美国的国歌,因为国歌只是代表政府,也不只是代表某一个总统,这是人家一个国家的一个感情寄托,没有必要去这样。但是你看到很多的网友,其实他们的态度这次就我感觉很不一样的,就是他们觉得我就是要虚他。那我这里的观察,当然这是我个人的一个小小的分析,大家真的是只是在虚美国总统吗?还是说加拿大人这一次其实是对美国人有一些不满的情绪,或者说再具体到一个点就是,为什么你们美国选民会选出这样的政府,难道你们没有责任吗?其实这里面是有很多的潜意识的逻辑链条在后面的,造成了这次的这个虚声的风波。而且我觉得这次的情绪是蛮真实的,可能近期也不会消散掉。
你当时看了这几场四国赛的比赛吗?我是看了最后一个决赛的一个驾驶赛,然后周围的朋友我可以跟你讲,其实看的蛮多的,包括很多华人,就是平时可能不怎么关心加拿大社会发生什么事情的华人。我有个朋友前段时间就来我家吃饭,那时四国赛正在进行,但不是每家的比赛。他知道我喜欢体育就有问我说,那你们看不看得到这个Hockey。然后我说我这边没有,然后他就自己一直在那边找链接,好像是加拿大打另外一个国家的比赛,所以就发现其实大家就开始投入进去了。
另一个场景就是有一次我午休的时候去吃一家越南粉店,然后我看到应该是菲律宾裔的朋友,他们就在那边讨论四国赛,我当时就很惊讶说,可能很多的第一代移民都在讨论,那是不是有可能说因为整个社会环境的情况,大家真的就是越来越关注到这场比赛,哪怕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冰球球迷。
是,你前面提到了,就是加拿大的它时不时会有这种虚美国的情绪,然后这个情绪本身是怎么产生的,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另一方面是本身中国人可能平时看美国相关的新闻,看美国相关的政治是非常多的,但是对于加拿大其实是相对陌生的。我说句实话,我觉得可能很多人都分不清加拿大几个大城市,他们在加拿大的哪些身份。想请胖文子介绍一下加拿大这个国家大致的一个,比如说从地理上说,从东到西它大概是什么样的。
对,我觉得很有意思的一点是说,你说可能我们中国的很多的听众对美国的很多事情如属家珍,那其实反过来加拿大也是,加拿大很多民众对美国的电视剧、美国的橄榄球比赛、美国的议员、哪个州是哪个议员也是如属家珍,甚至有的时候对自己国家的很多事情并没有那么的热衷。我觉得这个背后当然是20世纪以来全球都会美国化的这样的一个问题。
那回过头来说我们说整个加拿大的脉络,我先简单的讲一个历史性的脉络。加拿大从一开始当我们说加拿大一开始这个概念就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话题。你如果去上加拿大的这个我们叫social studies十年级去上这一门课的话,你可能要从远古的这个原住民时期一路讲到现在。
那我们简单来说的话,加拿大为什么有反美的情绪,其实核心就是加拿大一开始它建国就是某种程度基于我不是美国。我们知道加拿大最早除了原住民之外是有两拨人,一拨是英国人,一拨是法国人。然后在加拿大的这片土地上,差不多在176几年左右吧,因为英法战争的关系这个青年战争,那法国输了,法国把它的在北美的土地就并入到了英国。那这个时候就形成了法裔加拿大人成为加拿大,或者说英属北美下面的一个少数族裔的这样的一个历程。
后来我们就知道在1776年美国成立的时候,这个美国独立战争,当时有很多很细节的历史的渊源。就比如说加拿大那部分的殖民地其实更依赖于英国,而相对于现在美国的这个我们后来说的13州的这些地方可能更自治。所以它天然的民众哪怕都是所谓的英译,但是他们的心态上是不一样的。因此导致了美国寻求独立的同时,很多保皇党当时就北上去到了加拿大。也就是说当美国独立的时候,加拿大的身份是保卫英国作为一个堂堂正正的英国人这样的一个心态而存在的。
而后来的历史脉络中,其实美国有多次企图要占领加拿大的领地的这样的一个意图。有个叫1812年战争,当时美国就是想北上进军现在的安大略这样一块地方。然后当时有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英国因为在欧洲大陆的拿破龙战争,所以导致英国这个宗祖国其实并没有能够很好地去照顾到加拿大这一边。所以当时等于是在地的很多的新的概念里的加拿大人以英国的名义去跟美国干了一战,并且成功地跑去了华盛顿DC把白宫一把火给烧了。
很多人认为这是所谓的加拿大的独立战争,但是我其实是觉得是有点牵强的。所谓的加拿大意识这个概念的独立战争可能后面要延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了。那么就时间又往后推,就到了1867年,加拿大基于各种原因,其中一个也是不希望美国能够把现有的英属的这个几个殖民地给吞并掉,就成立了加拿大的这样一个国家。
所以大家可以大概已经能够听到就是大致的这个历史脉络,美国一直是加拿大之所以是加拿大的一个重要的因素。那早期还有英国因素和法国因素,所以我一直开玩笑说加拿大意识的形成,第一波是我不是美国人,我是英国人。但是后面就慢慢发展到我不是英国人,我是加拿大人,到20世纪我不是美国人,我是加拿大人。
我们就走到了这个历史关口。那如果要讲地理方位的话,加拿大面积是第二大的,我们叫coast to coast to coast,那什么意思呢,就是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到北冰洋。那区域来说我们一般会划分为大西洋省份,然后魁北克就是我们所谓的法语区,然后就是安大略省,多伦多所在的这个省份,也就是加拿大的宇宙中心,经济文化中心,再往西一边就是所谓的草原三省,其中就是有著名的石油省份阿尔伯塔,一直到最西边就是我所在的这个BC省,英属哥伦比亚。
对,British Columbia,然后我们这边当地的华人也会翻译成卑诗省,因为粤语发音可能会更贴切BC的这个短音。我所在的像大温哥华地区,它就是非常亚太化的这样的一个城市。很多人会说我去了加拿大都是中国人,都是珍珠奶茶。对,我可以给大家报个数字,其实在大温哥华地区,如果是2021年的人口普查的话,差不多是44%的亚裔,23%是华裔,这个比例其实是蛮大的,也就注定了造成像BC省这样的地方,它有很多不光是经济上和亚洲靠拢,在生活方式上、文化上也有很多的亚洲化的倾向,包括我们所说的中文。
我们普通话加上粤语的话,那就是BC省这边的第二语言,第三语言是庞哲普语。所以它这个每个区域之间的有自己的地方特色。慢慢的就是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所谓的地方主义,因为它自己内部又形成了一个小文化圈,再加上因为服务员辽阔,交通其实没有那么方便。其实大家可能不知道,我们自己从加拿大内部飞来飞去,其实成本蛮高的,很多时候就是我飞到美国是更便宜的。
再加上省和省之间自由贸易也没有完全实现的情况下,大家可以想象很多的加拿大人,其实他并没有怎么去过加拿大的另外的地方,但是他可能经常去到美国。比如说我现在开车去西雅图就两个小时就到了,那我要去卡尔加里,我附近可能比较近的一个大城市,是隔壁省的,那我可能要坐飞机。我开车要越过一个洛基山脉,那自然而然他对隔壁省的这种亲切度可能不如他和华盛顿州的这样一个互动关系,就是西雅图所在的美国的西北部的华盛顿州。
对,那你可以想象很多家庭就是可能有亲戚就是在美国,然后很多人他是有求学经历在美国之后可能回到加拿大生活,或者索性就是在美国工作有很长的工作经验。所以我常说,为什么我说加拿大就是天然的美国问题观察家,加拿大人不是直接生活在美国,但是他看的电视,他看的比赛,而他的旅行经验和他的一些求学的经验往往都是和美国交集的。
所以这里面就是有一个地方主义这样一个问题。那涉及到族群之间我们作为移民可能会很敏感这个族群的问题,加拿大另外一个特色就是多元文化,甚至可以说是多元文化主义,那它是写入加拿大的这个宪法,可以说是一个国策。这个概念是怎么样呢?就简单的来说,就是他鼓励你来到加拿大之后,并不所谓简单的加拿大化,而是说你可以保留你原居地的文化。比如说这里边很多华人,我们CBC可能第二代第三代他还有喝早茶的这个习惯,这就是保留了他的文化,甚至很多CBC他的广东话或者他的普通话的能力,可能要比同样的他在加州的Cuzin他在加州的表格要更好一点,这都是跟这个政策的主观性有关系。
但是还有一个是客观的问题,客观的问题就是加拿大没有一个很强势的主体文化。为什么有没有很强势的主体文化?就是刚刚说的,你自己看电视都是看美国的,看小说都是看美国的,看比赛都是看美国的,那你哪来的主体文化去让新移民被纳入到你这个所谓的加拿大主体性里面呢?所以这就造成了其实加拿大的民族建构,我们常说想象的共同体,很多时候是想象是有困难的,但往往就是在面对外部危机的时候,似乎大家又意识到或者说大家又开始讨论何为加拿大人这个话题。
所以川普这次就给加拿大人送上了一次精妙的助攻,所以我们说川建国川建国是有道理的。对,刚刚胖文字一直提到了一个非常广的概念,相当于从历史跟地理的脉络给大家做了一个关于加拿大的一个基本的介绍。
我们可能也已经开始延伸到加拿大面临的这个美国化的问题上。首先你能给这个新东东特朗普一个口实说,我们能不能把加拿大化成美国的第51个州,加拿大人也非常希望成为美国人。那具体来说呢,最近因为关注加拿大这个选题的时候,我跟我们节目的另一位嘉宾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做石油跟大宗贸易的康神周晓康曾经聊到过这个问题,他特别关心的是加拿大其中一个省,就是刚刚胖文字在介绍中提到过的,加拿大产油的这个能源大省叫阿尔伯塔省。
尤其是康神发现这个阿尔伯塔省的省长,他叫Daniel Smith,这位女省长,她是一个在加拿大内部偏保守的省长,然后她的一大特色就是她之前跟特朗普的关系就走得很近,最近去过特朗普的佛罗利达庄园,然后跟他有很多在这种言论上的互动。直到特朗普最近开始把加拿大称为第51个州,激起了可以说是全国范围内的共同的反美的情绪的时候,这位阿省省长才稍微把这个亲美的调子向下降了一降。
所以受到康神的启发,我就研究这个阿尔伯塔的时候就发现他也非常的有意思。我甚至看到了一个说法说,他被加拿大人称为是北方的德克萨斯省。我也想请胖文字来给大家聊一聊,比如说以阿尔伯塔省这样的省份为例,就是首先加拿大作为一个确实在经贸上跟美国有非常深刻互动的这么一个国家,他亲美的问题是比如说像阿尔伯塔省是最严重的吗?还是这是一个全国范围内可能出现的现象?
另一方面是说就是单单是因为这个能源的贸易,两国之间有这个非常密切的联系,那这个美国化的问题,现在加拿大人在讨论它的时候,他们是怎么看待自己跟美国哪些地方有差别,哪些地方又是确实是相似或者不可分割的呢?
对,我刚刚提到的美国化可能更多的是从一个文化意义上的角度去探讨这个问题。那么如果要从地缘政治或者地缘经济的这个角度的话,是一个没有办法的事情。在他上面你的人口基数,他的人口基数,然后大家在二战之后基本的格局下,美国扮演他的角色,加拿大在旁边扮演他自己的角色,那其实这是一个很合理的一个互动关系。
讲回这个阿尔伯塔的问题,阿尔伯塔省其实当经济问题我们要去讨论亲美还是反美的时候,这个话题就变得非常复杂了。说实话我很难去提炼出一些普遍性的建议,但是的确会有不同的派别,传统意义上来说加拿大的保守派其实是不愿意与美国经济上过度的融合的,反而是现在执政的自由党在历史上是比较愿意跟美国进行自由贸易的。但是在1988年当第一次美加之间谈自由贸易协定的时候,这个立场开始切换了。
就等于加拿大的保守党变得越来越支持跟美国融在一起。我们也可以看到现在假设整个加拿大都非常愤慨的在反美的时候,还有谁比较亲美,甚至我们打引号的加尖的这样的一个心态的话,往往是保守党的支持者里面的一部分,不是所有的支持者,是里面的某一个区块。
但是阿尔伯塔它特殊的地方就是它的确就是加拿大最有的地方。上一任保守党的总理是Steven Harper,哈勃总理他就是来自阿尔伯塔省的。那现在那个保守党的党领Poliet,他也是有很深的这个阿尔伯塔的这样的一个背景的。那这个省你去把它历任的省长拉个列表出来,你就会发现几乎全都是右翼的,几乎全都是保守派的,只有在2014到2019左右有一段时间的是新民主党的一个社会民主派左派的一个政府。
所以他现在省长的这个姿态或许有他个人的成分在里面,因为他我印象没错的话,他前段时间还搞了一个右翼的高峰会,把那个Petersen也请来了,龙虾教授Jordan Peterson。都是加拿大人,By the way,就是一些我们右边的甚至是极右翼的网红都请到了这个阿尔伯塔去开一个这样的峰会。可能是有他的个人的因素,但里面,总体来说长期至少全加拿大人对阿尔伯塔选民的印象就是,他们不在乎环保,非常强调要去卖石油,拼命的造油管。
而这个省份他的选民很多时候他也有一种心态,就是他觉得我自己在加拿大的框架里面是不划算的,甚至是被瞧不上的。我那么大贡献,我可能是12%的人口,但我可能要承担15%到16%的GDP,那我把很多的资源交到了联邦,联邦分配给那些穷兄弟们,但是分回到我的又比较少。所以他长期以来就是有一种怨恨在里面,然后如果大家去什么Reddit各种论坛里面去看,这种针对阿尔伯塔选和BC省的普通人和阿尔伯塔选和全国的人吵架的帖子,是非常非常多的。
在叠加历史上西部省份一直有觉得被安大略和魁北克忽略的心态,所以甚至前几年阿尔伯塔甚至有独立的思潮在那边酝酿。对,所以说确实是,哪怕今天国内大家看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闻跟报道里面,就是因为川普最近的这些言论,加拿大的这种至少在面上一致对外的这个趋势好像是很明显,包括我看到这个刚刚成为新任的这个自由党领袖的这个马克卡尼,他也摆出了非常强硬的姿态。
但是在加拿大内部因为各个省之间的这个差异性,似乎还是存在这种跟美国非常难以割舍的省份。如果要有一个缺口的话,的确阿尔伯塔省可能会是一个缺口。但是我印象里有些数据好像说也并不是阿尔伯塔省全面的就亲美,只是说相对力挺加拿大反美的比例要比其他省份要低,这个是相当于是加拿大的这个亲美跟反美这个问题,我们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这中间大家也能看到这个问题是相对复杂的。
那刚刚一直在讲,比如说以阿尔伯塔这个省份为例子,作为一个相对亲美的省份,那既然如此的话,那也意味着其他的几个省份,或者其他几个重要的像安大略这样的宇宙中心的省份,他相对来说是有一些自己别样的文化特性的。那从加拿大的这个发展的历史上,我们可以很简单的看出,另一个比较重要的影响的来源,当然就是英国。像刚刚胖文字其实多多少少已经提到的,就是英国在加拿大的发展历史上,相当于是一定程度上受了美国独立的刺激,对加拿大有非常绵长的,甚至一直延续到20世纪中晚期的这种长期的影响。
包括我们看到的马上要成为新任自由党领袖,已经是下一任的加拿大总理的这个Mark Carney,卡尼这位政治人物,他的职业生涯有相当长的时间都完全是在英国发展的。所以可以看出这个英国跟加拿大之间非常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刚刚胖文字中间也曾经提到过一段,就是加拿大人的这个身份认同中间,包括现在可能这个主要讨论的是我不是美国人,我是加拿大人,但是前面就是我不是英国人,我是加拿大人。我也想请你稍微跟大家介绍一下,加拿大的这个国家的这个概念是怎么样一步一步从英帝国的这个体系中间走出来的。
简单的来讲就是一开始他们很多人就真的认为自己是英国人,除了一些法裔的加拿大人。如果是来源地是英国过来的,那我只是英国在北美有另外一块土地,然后是效忠于国王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国际史上有一个概念叫做帝国的这个张力,张到一定程度了一定要开始崩了。对吧,慢慢的就是英国对于它的殖民地,包括加拿大,他其实没有办法去直接的参与那么多,投入那么多资源,甚至干涉那么多。
那自然而然在刚刚有提到的1867年,加拿大就几个殖民地并在一起形成了现在的这样一个国家。但是呢,哪怕你形成了自己的国家,你有了高度的自治,其实很长一段时间你在外交上还是要听英国的,导致了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那要不要参军,要不要为英国打仗,就成为一个issue了,就成为一个议题了。当时首先很多法裔加拿大人、魁北克人就觉得我干嘛要打这个仗,关我什么事啊,对吧。我不想打,那加拿大其实是参战了,还打了几次漂亮的战役,因为加拿大军表现比较好。
同时呢,这个战争结束之后,大家就在反思说,我们在外交上有必要跟英国是一部一趋吗?是不是他说什么我就得听呢?再加上因为打仗党这比较好的前提下这种自我的这种骄傲感产生了之后,很多人认为一战是真正的加拿大意识抬头,要越来越脱离英国。那么在二次大战的时候,像跟纳粹德国宣战,加拿大是自己去宣战的,不是说英国宣战了所以我自动进去了,所以这里面就有一个很大的区别。
那再往后推移,二战之后加拿大完全就是独立了,包括总督也不再是这个英国指派了。最后一步就是说加拿大要拥有自己的宪法,并且加拿大内部就可以自己去修自己的宪法,这个完全的法理独立的步骤是在1982年才正式完成的。所以等于是加拿大要真正成为加拿大,或者真正独立,这个过程可能我们如果远到从1812年讨论英美战争开始算起的话,小200年了,对吧,180年了都要有。
可以感受到,就是这个跟大家可能中国人更熟悉的美国的故事真的是截然不同,因为这个一直要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其实距今也就相当于是四五十年前半个世纪都不到的时间点前,加拿大跟英国还有如此绵长的政府之间的关系。
想要聊到英国也是跟冰球之间是有一定的关系,这也很大程度上跟美国有非常明显的区隔,就是加拿大的冰球这项运动中的最高的荣誉奖杯斯坦利杯是以一个英国人的名字命名的。而且是这个英国人的身份是当时的加拿大总督。那稍微补充一下我自己的一个感受就是,首先就是你在北美的几大赛事中间,一般来说这些奖杯都不会以这种政治人物的身份来命名,这本身是相当明显的差别。
其次就是这个斯坦利杯又是一个在早期是非常强调这个业余赛事的属性的,所以有足球迷非常熟悉英国足球的历史的话,就能感受到这个非常典型的从英国来的脉络,因为这跟足总杯跟英国足球中最重要的这项奖杯的精神在一开始是非常相似的。
所以说这个斯坦利杯跟刚刚这个斯坦利本人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一个身份。我其实觉得他的另一个总督这个角色,我觉得也很有意思。请胖文字稍微介绍一下,一个是斯坦利他作为加拿大总督留下了这样的文化的影响,他怎么能够就延续到了现在?另一个点就是这个总督这个概念,你是怎么去理解的?他就是相当于怎么理解的,就是因为加拿大理论上他的最高元首还是国王。
那国王在他的国家要有一个代表,那国王在加拿大的代表就叫总督。但是今天他现实上是没有实权的。那我们拉回到斯坦利,斯坦利他很有意思的是,他身上代表着冰球这项运动的脉络,现代的冰球这种形式,滑冰,然后再拿个驱棍在这边打,那其实在欧洲一直是有的。目前的这种比赛的框架是在英国形成的。但是呢,是在加拿大把它变种变到了现在这种小场地6打6的这样一个格局。
而斯坦利本人呢,就是他自己是当总督期间的确是自己特别喜欢冰球,甚至他是安大略什么冰球协会的创办人,他两个儿子也是搞冰球球队的。这个最重要的斯坦利杯就是买了一个这样的一个杯子,然后他说以后就把这个东西作为业余比赛的冠军的一个颁奖的一个东西。那后面追认的就说这个奖杯就叫斯坦利杯。
但是还有一个关于斯坦利的点,就是大家如果来温哥华旅游,就好像我们去上海旅游,一定得去一下什么东方明珠之类的。在温哥华旅游,你一定会去一个地方叫斯坦利公园。那这个斯坦利公园其实也是以他命名的,他可能只是一个象征性的人物,但是他在加拿大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两个大家记得住的这样的一个印记。回到总督本身的话,那我是觉得首先总督他当然只是一个象征性的角色,但历史上也是有争议的。
就历史上在1926年有一个我们课本上叫King Bean Crisis,就是当时的总理叫McKenzie King,然后当时的总督叫Lord Bean,他们两个就产生了一个宪政危机。McKenzie King这个总理说,根据程序要跟总理申请说,我们要解散国会了,但是这个总督居然不同意,说你不能解散国会,因为你这个情况下,我们应该给反对党执政的机会。
当然前前后后有他一个当时的历史环境,从法理上的角度来说的确可能总督有这种否决权,但是实际的运作当中,这个几乎是不会发生的。当时就引起了一个很大的争议,不光是宪政程序的问题,另外一个就是说,你英国派来的这个总督,你怎么直接就管到我加拿大选不选举了?所以这当时也是又进一步激发了,加拿大人要法理上也加快这个脱离英国的步骤。
所以刚刚提到二战之后,这个总督就是加拿大自己提名,自己来推的这样的一个国家元首的这样一个投面人物,而总督虽然他是表面的,但是他也反映了很多的变化。就比如说我们可能不知道是有华人总督的,加拿大的元首,理论上的元首,曾经是出现过华人的,是一位女士,以前是个记者,她叫吴宾芝,一位来自香港的一个华人女士。 她在1999年至2005年是华人总督,像在我们BC省很有名的叫林思琪David Lam。她曾经做过我们省的省督,就是理论上省的元首。
那也就是说,这个symbolic的这个figurehead,就是这个元首的变迁。其实也是看到加拿大要表达的一个形象,要表达的一个内涵的变迁,就从最早的英国派来的英国人,到可能自己推的白人,到慢慢的变成华人原住民等等等等的,这个脉络的变迁,其实也是反映了加拿大社会的,从最早的立国,一直走到21世纪的这样的一个变化。
对,所以说刚刚我们讲到了斯坦利本身作为冰球这项赛事中间非常特殊的一个角色,一个不可能绕开的一个名字。那他实际上就是在政治上,对于加拿大来说是有非常深的遗产的。
那我们今天其实从最开始讲四国赛的时候,就是想要讲冰球跟政治。这件事不是说今天第一天听说冰球跟政治之间有特别密切的关系,但是我觉得它的维度跟它与政治牵扯之深,实际上是非常有意思的。
因为像这次除了四国赛之外,就是在最近的几周内,因为自由党已经重新选出了新的领袖,马克·卡尼他在他的慎选演说上特别提到了跟美国的对抗,跟美国的尤其是关税的反制,然后他在里面特别用了一个冰球的梗,叫“drop the gloves”。它的名义上的意思是脱掉手套,但实际上的意思就是准备开始打架。
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冰球的文化符号。那么我觉得这样一个文化符号,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作为一个政府首脑的慎选演说里直接用它来表达一个他当下可能执政政策中最重要的一个精神,是可以凸显冰球的地位的。
所以我觉得也想请胖文字就此来聊一聊,包括像马克·卡尼这个人,他是不是自己就对冰球特别感兴趣,才会用这样的冰球梗来作为这种竞选的一部分。另一个是想整体的谈一谈,就是在今天在加拿大的政治中间,冰球作为一项运动也可能是一项比较能代表加拿大的运动,它实际上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它在民众中的角色跟它在政治中扮演的这个角色,是相匹配的吗?
首先我认为,马克·卡尼他的确是一个比较深的冰球迷。当然因为现在他当总理了,很多的新闻资料会出来,很多他过去年轻的时候的照片,他在牛津大学读书的时候,有参加他的冰球队,那比赛服是有被我们看到的。
那卡尼他在这次要参选的党领竞争的棋手诗里面,也讲了很多的冰球的梗。现在我们是第三个period,因为冰球是三节,它不像篮球是四节,或者足球是两个half等等的一些比喻。其实一开始是媒体挑刺,包括我听广播CBC Radio,他也会说,你是不是这个冰球梗用的太多了。
那我们加拿大现在是一个多元的社会,很多人不一定玩冰球,对吧?你讲这个梗能不能抓得到那么多的选民。但是因为这个四国赛的关系,因打架的关系,大家又召唤起了对冰球的这种感觉,所以他在胜选的时候,再次强调一些冰球的术语,冰球的这些比喻,我觉得其实是加分的。
因为在这个当下,大家其实是愿意多关心冰球的,因为这场胜利对加拿大民众的心情来说,它的帮助真的是非常大。我可以举个例子,我自己上班的这个群里,我们也有一些群组。我们这个机构还是比较严肃的,平时不会聊政治,也不会太嘻嘻哈哈,但就是那个加时赛金球进去的那一刻,那个群里就马上就有人刷,类似于就是赢了的那个意思。
那其实真的,大家都非常关心这个事情,所以我觉得从这个角度,他作为一个竞选语言,是抓住了目前民众的这样的一个心态。回到冰球,作为一个项目,在加拿大民间的这个作用,数据上来说,每年玩冰球的年轻人是在降低的,但反过来,在美国玩冰球的年轻人是在增多的,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当然很多人去分析就是因为其实冰球的确是一个中产阶级的项目。如果你要认真练,如果你只是想在自己的backyard这样随便划来两下,或者就是我们这边有叫flow hockey的汉地冰球这个概念,那是无所谓。但是你要去一个冰球场,有很多装备,可能很多人负担不起,这个费用也是越来越高,这是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其实还是我们现在是处于一个高度全球化的时代,年轻人现在上个网就可以看足球、看各种项目,然后又加上那么多移民来到这个国家,至少在都会区,你会发现这个各种项目都是很蓬勃的。那什么项目玩的人最多?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他们说足球玩的人越来越多,因为足球简单嘛,有场地,买个足球鞋,有足球就能玩了。
所以这个里面,我觉得全球化和移民多元化对于这个项目在本地的示威,还是有一定影响力的。但它示威不代表它不是最重要,它还是最重要的一个项目,在民间看的最多的项目,以及在我们等一下可能会提到NHL,现在只有7支加拿大球队,很多球员都不愿意去搭加拿大的球队,包括加拿大球员不愿意去加拿大的球队。
为什么呢?就是除了交税可能交的比较多的现实原因之外,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加拿大市场的球迷相比美国市场的球迷更挑剔,更会批评他们的表现。那这样的情况下,他就觉得心理压力更大。所以其实综合来说,可能冰球没有以前那么重要,但它还是占据了一个生活里面很重要的位置。
那我是认为如果民间的冰球热度这几年的趋势是降低的话,总体来说冰球的政治意义可能也是降低的。但在历史上就可能完全不是这个概念的。如果把时间倒回到冷战时期,那个时代你可能没有别的项目可以看,你只能看冰球。哪怕你是一个移民,我认识一些日裔加拿大人,年纪比我大一些的前辈,我们私下聊天,他们还是非常投入冰球的。
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可能他们在原居地喜欢别的项目,但是来到加拿大当时就没有别的东西可以看,自然就投入了。所以因为当时这个项目的蓬勃,所以导致当时这个项目的政治性也会变得更大。
所以这个确实是加拿大的这个冰球的文化,它非常的独特,但是它又是一个在变动中,甚至是有一点可能处于有点危机状态中的一个运动。但是这一次在四国赛的这个背景之下获得了一个全新的强心针。我们今天聊到这个冰球跟政治的关系,除了这次四国赛之外,另一个角色是,实际上我们要倒退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
加拿大当时作为一个冰球强国,也是作为可能是最主要的冰球国家,它选择跟苏联促成了这个70年代从72年开始连续了好几年的这个冰球的苏联跟加拿大之间的这个峰会的赛事,叫Summit Series。又是小特鲁多的父亲老特鲁多,也是时任的加拿大总理促成的一项比赛。
所以这其实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在冰球外交上的尝试。我觉得真的1972年到2025年,它的确有很多很有意思的历史对照。因为我们讲的这个高峰对决,这样一个比赛,在1972年的9月份,苏联和加拿大国家队的八场比拼。要知道这个比赛它纯粹就是一个友谊赛,它既不是奥运会也不是市井赛,但这个友谊赛却打得那么认真,成为了可能是冰球史上最重要的一个系列赛。
那2025年也是,这真的只是一个全明星赛,它既不是斯坦利杯也不是奥运会。这里面就是因为政治的关系,外交的意涵,把原本的两次不是那么重要的比赛,变成了非常重要的比赛。我觉得这是一个历史的吊诡在里面。
而老特鲁多,老特鲁多叫P.H. Dome,他其实也跟中国有点关系。他就是在49年的时候游历了中华大地,据说对他人生也产生了一些影响,因为他早期是一个非常左翼的青年。P.H. Dome他是加拿大历史上,我们不简单的去说最伟大或者怎么样的这样的一种很主观的形容词,但他的确是至少是20世纪知名度和影响力最大的总理之一。
如果说2025年的这个比赛是原先的两个盟友撕开来的话,那1972年的这个友谊赛其实是政治上敌对的两个阵营,试图通过一场比赛去递出橄榄枝。这其实还是回到整个冷战在一路走到1960年代末的时候,很多气氛其实是有些变化的。那个时候美国似乎也在思考要不要跟中国,要不要跟苏联有许多的缓和。
因为我记得我读研究生的时候,看过一些资料说,虽然很多人说这个基辛格在中美建交里面起到的作用,但其实早在基辛格做National Security Advisor之前,其实华盛顿的一些智库已经是把跟新中国建交作为一个现实的话题在讨论了。所以当时整个大的氛围是不一样的。
而加拿大PH2它面临到的一个情况就是它有内部和外部的一些机遇和危机。内部的危机当然就是魁北克独立的这样的一些问题。而且还发生了一些恐怖主义的事件,应该是魁北克的分离主义的事件。对,应该是在1970年代有一个十月危机或者说十月革命这样的一个情况发生。
另外就是在外交上,他跟尼克松总统其实不是那么对付。同时国与国的角度来说,加拿大当时其实不那么希望过度的依赖于美国,特别是能源方面等等的。所以当时他就希望说,在冷战的这样的一个格局里面,除了保持跟美国的关系,跟英国的关系之外,他希望对美国的依赖降低,同时找到属于加拿大的第三选项。
所以当时他就跟欧洲建立了很多的联系,跟日本建立的联系。当时他在比其实尼克松更要早的时候,应该是1970年就跟新中国建交了。一方面我们普遍的学国际关系是会说,就有点像帮美国投石问路,但其实他自己的主观视角里面其实是有一点,我要教你怎么做事的那种感觉在里面。
看他的一些回忆和一些想法,那自然而然他同时也会觉得苏联我有必要去跟他们接触接触。我可能不同意他们的制度,不同意他们的方式,但我觉得我也应该去跟他们接洽一下。那冰球就是我们创业语啊,就是一个很好的抓手,因为苏联的冰球非常强。
在加拿大的国际比赛,因为这个国际平联的关系,就是不允许职业球员参赛的前提下,加拿大大概冰球比赛持续dominante了大概有七届左右。但是到五六十年代开始,苏联就是把这个国际赛场上的这个奖项都给拿了。关于这一点,其实就是大家可以注意,上次《球国春秋》那期节目里面,我们谈苏联的领袖是如何影响苏联的政治体系的时候,冰球在那集里也提到了不少。
但是那集主要很多谈的是足球,但的确就是刚刚胖文字说的这个时间点,从五十年代开始,苏联的冰球快速的在国际赛场上崛起了。而且这也对苏联,包括甚至整个苏东阵营,在冰球赛场上的成绩,都变成了一个政治上有非常大意义的一个赛事。
对,这个意义其实在加拿大也是成立的。因为我派业余选手出去老输球,那为什么我们不能派职业的呢?我们这个北美冰球联盟,全世界最好的联盟,难道打苏联不能打吗?那所以响应名义,特鲁多就是等于是组了一个新的机构叫Hockey Canada,然后就等于去游说这个国际冰联,能够开放加拿大的职业球员参与比赛。
那前后有很多back and force,来来回回的这个角力等等的,最后逐步的就是开放了。当时就是想跟苏联说我们能够搞这个比赛,对吧?大家都想知道最强的加拿大球员和最强的苏联球员比,究竟是怎么情况。大家真的是非常非常的好奇。
听起来非常像是美国的篮球梦之队92年参加奥运会的那种状态,而且另一边以某种程度也是梦之队,因为苏联也一直不输嘛。苏联人到底多强,大家没有正式的比赛就不知道。
但是从另一方面,其实苏联的角度,他也乐意去促成这样的一个比赛,因为其实在苏联的民间,他们也很想看跟加拿大北美的这个顶尖的球员做这样的一个比赛。 另外的一个点就是,当时中国和美国已经开始搞这个乒乓外交了。
那其实在这个时间点,中苏交恶之后,其实苏联是有他的焦虑在里面的。所以这个冰球外交反而是一种对乒乓外交的反应。先有了乒乓外交之后,也要想办法在北美做一个类似的体育外交的尝试,然后诞生了这样一个冰球外交。
从苏联视角上,似乎是这样一个逻辑。对,因为你中国跟苏联离得很近,你中国和美国直接玩起了这个乒乓外交,那我是不是也跟你的backyard、你的后院的加拿大也来一次外交呢?就是两边都有这样的意愿。
当然就是72年比赛,71年特鲁多就去苏联造访了,苏联的总理当时是科西金。就是后来也到加拿大来造访了, 当时他来到加拿大,还被那个加拿大民众,因为有很多这个苏联的流亡出来的人,或者东欧的一些难民,大家就举了牌子去抗议,科西金就是其实还蛮不爽的。
我来跟你谈很多协议来友好的,你怎么放一群人来骂我呢?所以到了最后一战是在温哥华,安排他去看一场温哥华加人队和曼特利尔加拿大人队的这样一场比赛。他在酒店里,根据我们私下讨论过的那本书的讲法,就是他当时是不愿意从酒店出来,他想找个理由说我就在酒店休息算了,我不想去这个现场。
你想你去到一个体育场,那不集中几万人跟人骂你吗?但是当时加拿大的外交官就说,总理同志你一定得去,你去了,我跟你保证,加拿大民众会给你掌声的,因为你去看他们最喜欢的这个冰球比赛。果然他去到现场,可能加拿大人当时的心态就是,你好像很尊重我这边的规矩,你也来看比赛了,就有一些饭局。
我可能先喝上一杯,可能主人就开心了,对吧?对,就有点这种感觉。所以就这样的情况下,一来一回的两国领袖的这样的一个访问,就促成了1972年的这场比赛。而且当时是前四场比赛在加拿大,后四场比赛在苏联比。而客场的比赛去了3000加拿大民众去到苏联,去远程观看比赛。
有一个加拿大球员他回忆说,你要知道他们那些人,他不是那说很有钱的人,我国际旅行,因为在1970年代,国际旅行对加拿大人来说,普通人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事情,更别说走到铁幕的另一边去到苏联。只是为了去给加拿大队加油。
所以他很感动他知道那些是非常普通的普通人,为了这个运动,为了给加拿大队加油而去到那么远的地方。而为什么我说,其实在当年冰球的意义和热度还是很大的,就是当年打到第四场是在温哥华打,又是在温哥华,我也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巧。
那一场加拿大队又输了,当时是总比分数落后。输了之后,加拿大的民众疯狂的骂加拿大的球员,当时加拿大的以为球员都绷不住了。他们说虽然我们很多球员是在美国的各种俱乐部效力,但我们的心是加拿大的,我们是出于对这个国家的热爱,所以才来比赛。
你们可不可以不要对我们那么不友好?他就有点甚至是在服软了这种感觉。这个现象其实说明当时的球迷是非常非常在乎这个比赛的输赢了。但是你回到今天,这次的25年的比赛,第一场小组赛,或者说巡回赛, 加拿大是输掉的,但因为前面9秒钟打架打得好,加拿大的球迷并没有过多的苛责。
关于这个系列赛,我最后想讲的就是比赛本身。当时因为NHL是10月份新赛季开始,所以9月份的时候,他们还在季前的这个状态。一个是状态可能也没有那么好,第二个,当时他们觉得打苏联,是不是就随便打两下我就赢了,但没想到苏联的能力不是他们能够想象得到的。
当时加拿大的风格还是比较physical,就是说他冲击力比较大,撞人撞得比较厉害,但苏联的这种传球和技巧性据很多球员回忆,当年的NHL是没有体现出来的。就这样的技巧,这样的战术是没有的。
所以苏联人也是给加拿大人上了一课,原来冰球还可以这么打。最后的总比分是4比3加拿大赢,其中一场是个平局。虽然加拿大赢了,但是从此加拿大的球迷,加拿大的球员,其实对苏联的球员有很高的尊重,并且通过这次的冰球的这个破冰,他们看到了苏联普通人的一面。
他不是简单的一个意识形态符号,简单地,你想到苏联就是斯大林,赫鲁晓夫,而是说普通的运动员的喜怒哀乐。所以其实从民间的这种交流和缓和气氛,降低刻板印象来说,的确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并且老特鲁多也证明了,你看我也搞出了这个冰球外交。所以从政治意义上,对老特鲁多本人来说的都是一次非常有意思的体育外交的尝试。
可以是冷战期间非常难得的一个事件。然后我其实觉得既然本身对于加拿大跟苏联的这一次冰球外交来说,它的特殊性当然就是在冷战中间,以及刚刚胖文字也提到了,它跟乒乓外交之间的关系,我也想补充一个我觉得非常有意思的一个细节。
冰球外交的从历史上的意义来说,就是它虽然是72年开始破冰的,但它并没有停止于72年。就在72年之后,苏联跟加拿大之间进行的这种冰球的赛事其实并没有停止。大概在70年代中期,还有一次这种俱乐部之间的挑战,然后一直到90年代初,也就是到苏联解体的最后一刻,期间还中间举办了四五次苏联跟加拿大,包括美国后来也参与进来的多国的冰球的国际赛事。
所以这是一个铁幕晚期,加拿大开始的这个事情,在我们把它再拉长个30年后,2002年的时候,美国的ABC广播电台的有一位评论员叫做帕特·布卡南。帕特里克·布卡南,他因为当时美国处于2001年911之后的严防恐怖主义的氛围之中,然后就施加非常严格的检查的,或者是边境的管制的条例。
然后因此的话,对于加拿大的一个冲击,反而是加拿大有很多的阿拉伯裔加拿大人,因此也受到了这个条例的影响。然后加拿大对此非常的不满意,找美国抗议。这个时候ABC的评论员当时是怎么说,他非常不满加拿大这个做法,认为加拿大当时起了一个绰号叫“Soviet-Kanikstan”,就是苏维埃加拿大。
这个词就这么留下来了。所以这是对加拿大的跟苏联的关系的一个美方的见证。我当时注意到这个八卦的点在于什么,就是这位Pat·布卡南,ABC的评论员,他还有一个更特殊的身份,就是他恰恰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尼克松任期内的一个高级顾问和助理。
而且他还陪尼克松一起在72年访问了中国。这个是站在美国视角,非常熟悉乒乓外交以及当时中美破冰的这么一位美国人,反过来看到后院起火。 看到苏联跟加拿大通过冰球外交促成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赛事之后,很难说这到底是新仇旧恨,还是怀恨在心,还是所以对于当年的这些亲历者跟外交官来说,你可以感受到30年后,他们有可能还带着一点这个情绪在其中。哪怕这个冷战已经结束了,铁幕已经落幕了,都已经是21世纪了,还要把这个加拿大跟苏维埃的这一段过往的历史拿出来说史。
刚刚提到那个Buchanan,他很有意思的一点其实就是很多人分析川普的政府里面至少有一支吧,是继承他的很多的观念。是的,其实这点近期清华社会学系的孙立平老师特别写了一篇文章,介绍布坎南,将他称为特朗普的精神导师。而且早在90年代末就强调过美国优先这个概念,认为冷战结束后的时代要有一场新的文化战争,那美国要支持普京,还有俄罗斯对于传统价值观的捍卫。
布坎南这个人在90年代还尝试过竞选共和党的总统候选人,但是两次都失败了,人员在党内应该是一般般,因为他的很多的观念,如果从美国保守主义的角度来说的话,他是一个非主流的。他是支持贸易保护的,他的很多观念我们说跟从英国的保守主义,那个Edmond Burke一路下来的这种自由市场、社会保守的这样一个脉络是不一样的。
但是你也会发现他的这一套非主流的东西慢慢地在走向主流,而我之前提到的加拿大的保守主义其实早期恰恰是像他这一套,就是我不要自由贸易,我要贸易保护。但是随着时间节点走到了90年代,好像也有一些的变化。大家好像一个国际象棋的术语,就是不断的在王居一位,就是他的立场是在一个飘动的这样的一个感觉。
所以这个加拿大开始的这么一次冰球外交,他其实建立的这种两国之间的体育的桥梁,他施加的影响力和时长比大家想象的要长。这种影响力甚至可以说一直延续到了整个铁幕落下,所以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一个余波。其实就是冷战落幕之后很多的欧洲球员进入到NHL整个体系里面,进入到一个非常国际化的这样一个时代了。
我觉得刚刚胖文子已经有提到过,就是在铁幕落下之后,对于NHL对于这项冰球最大的赛事来说,他已经见证了这些包括苏联在内的欧洲球员的进入,让冰球成为一个非常国际化的赛事。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冰球也非常合理地拥抱了当时所有中国人都非常熟悉的走向全球化的时代。
然后对于NHL来说,最重要的发展就是走向美国,去开发美国的城市的大市场。这一点也可以请胖文子稍微跟大家讲一讲。我觉得可能就是NHL的这项赛事,以及它走向美国,中间那些重要的节点,我觉得就是很自然的,你作为一个体育联盟,美国在北美是最大的一个市场,所以你一定要南下。
那进入到二战之后,第一次的扩军应该是1967年,当时就是原先的六支球队扩大到了12支球队。当时加拿大人很气的就是,多出来的新的这个六支球队全是美国的球队,似乎就是不是很尊重加拿大这个传统的市场,以及丰厚的这样一个球迷和丰厚的这样一个冰球社区。
当然后来因为调和像温哥华家人队也加入到NHL了在1970年代等等的,但是总体来说就是一个不断南下的趋势,也的确让很多的美国城市也建立了属于自己的一个冰球的传统,就比如说底特律、波士顿、科罗拉多等等的。特别到了90年代,在一些非传统,我们说非传统是你没有一个冰雪天气的环境里面,像加州很多地方,那你都是天气很好的地方,你搞什么冰球呢?
但是也在那边建立了许多的球队。特别是在1988年的时候,格雷斯基就是最伟大的这个冰球运动员,格雷斯基从那个埃德蒙顿游人队南下去的洛杉矶国王队,相当于一个是冰球大使一样的去下到美国一个重要的市场去普及,去培养这样一个新兴的市场。所以慢慢的就形成一个格局,就是说加拿大球队才7支,然后美国球队有25支,而且加拿大的球队已经有超过30年没有拿冠军了。这是我们目前看到的一个情况。
当然这个过程当中,的确NHL的总裁因为他的南下策略,包括很多时候,比如说取消一个传统的加拿大市场,但是在新的一个并没有那么多球迷的美国市场建立的一个新球队,比如说现在在拉斯维加斯就有一个球队。这这样的举动就让很多的加拿大的球迷不是那么的开心,但是总体来说,对这个项目来说,肯定是能够拥抱美国市场,让美国人更喜欢,肯定对这个项目的国际化是有帮助的。
同时很多加拿大人在讨论说,总有一天美国会比加拿大更强,因为美国人口基数更大,那他如果参与的球员更多,年轻人更去玩,那国际赛场上把加拿大能够打败,这很正常的一件事情。那么加拿大要不要担心这一点呢?我听到的一些评论员是认为,这其实也没有什么好担心的,这就是一个趋势。
那你人少也不代表一定打得不好,比如说英式橄榄球里面新西兰人也很少,但是还是一线的表现。所以就没有必要去过度强调自己必须每次都赢,自己必须永远是冠军的这样一个位置。这是目前普遍的一个心态。
对,但感觉这个心态在这次四国赛,尤其是在美加跟川普的大方角色之后,又迎来了一些微妙的改变。至少不管怎么样在这场比赛中,加拿大人是真的很在乎输赢的。这是因为叠加了这个场外的很多的因素在里面,所以就是必须要有个输赢出来。
对,我觉得最后我也想问一问,就是胖文字你觉得因为叠加了这么多元素,我们已经讨论了很多,不管是冰球是加拿大的可能是最主要的运动,然后它又有非常独特的政治上的影响力。在这次四国赛这样冲突的背景之下,你觉得在这个新时代来说,冰球这项运动,它现在还能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对于冰球这项运动的未来而言,因为这次的这个时间点,是不是会成为在加拿大的发展进程中间的一个非常特殊的一个事件?
是,先说个题外话,现在NHL是很开心的,总裁经常上节目乐呵呵的,觉得这个冰球的黄金时代要到了。包括美国的一些电视台ESPN,平时他们的体育评论节目不那么提到冰球,但是四国赛之后,大肆表扬这个冰球联盟,然后也请了一些冰球的原来的球员上节目去给大家分享冰球的这样的一些事情。
那还是回到你刚刚问的问题,就是冰球在社会里起到的作用,能不能类似于能不能团结这个国家,对吧?就是它能不能起到什么样的社会作用。就最近几个月的发展来看,我还是认为是川普团结了加拿大,就是功不可没。当我们说要团结的时候,我们需要一些文化要素去团结大家。
那在目前这样一个非常多元,甚至我认为民族传统的这种民族建构并没有非常牢固的这样一个移民国家,我觉得这样一个体育运动,还是一个比较合适的一个文化公约数。而且呢,它其实也可以去体现一个加拿大人的另外一面,或者说在当下这个立基点,面对国际社会,或许是加拿大人希望全世界了解到加拿大的另一面。
就是大家一提到加拿大,就会说加拿大人比较nice,然后他比较喜欢say sorry,对吧?然后甚至很多美国人去国外旅行,故意批个加拿大国企,这样的话可以少惹点麻烦等等的。但是冰球所体现出来的一个形象,其实它是有一个非常暴力的一面的。冰球真的是一个非常physical的,你一定要上身体,对吧?你可能今天会打架,你可能要在高速的里面做出一些很技术性的判断的这样的一个项目。
这个项目其实是某种程度可以展示加拿大人tough的这一面,就是说加拿大人可能表面上很nice,但是他的文化基底里面是有一些内容,会告诉你他是不服软的。他是马上就能战的,就是打架不怕,打了就打了。
在当下这个关口是可以展示给全世界的。我相信如果民众的期待是,面对特朗普的这次威胁,就是不投降的话,那主要的政党他的基调也不会去投降。包括刚刚我们说的卡尼他的起手,我觉得政治上是聪明的。包括Justin Trudeau在下任前提到的说,特朗普就是要吞并我们,这是一个生死存亡的时刻。他这个调子其实拉得非常非常非常高了。
那这个调子,是否是所有加拿大人真的相信,美国明天就要来吞并我呢?可能大家也不是真的觉得美国要吞并我们的,但这个我们讲的政治语言的定锚,就是我就是要把调子拉那么高,所以我接下来做的事情就是跟你死磕到底的这种心态。这种情绪,我觉得是抓到至少我接触到,或者我透过这个网上冲浪的观察,观察到加拿大人目前的一个基本的一个心态。
那回到关于说可能这个有点个人说,移民会不会对冰球会感到兴趣,我其实是觉得是会的。其实也可以讨论一下,现在移民的这个状态,我刚刚说因为加拿大是多元文化,所以大家的生活方式可能是比较沙拉盘的,你还是保留了你原居地的生活方式。其实这是慢慢的加拿大的这种状态,也是全世界越来越多的这个状态。
包括在美国的华人,在美国的墨西哥裔的人,就是因为我们现在的技术手段,当这个互联网信息如此快速的畅通的时候,我开车的时候,当然我也会听很多的英语的节目,但是我也会听忽左忽右,对不对?所以导致了很多的移民,他们的精神世界就是还是活在一个大中华地区,或者说一个华人世界。
所以这种疆域的概念,可能已经不是简单的用地理去理解了。那这样的情况在其他族群也有,比如说我有一个朋友,很好的朋友,大学的同学,他是一个葡萄牙裔的二代,从小出生在加拿大的,但他就是很被C罗吸引,他就是很被这个西甲联赛吸引,甚至他觉得我就是要拥抱欧洲文化,他甚至后来去英国当律师了。
那像这样的情况在当下的时代是非常多的,也是造成加拿大意识建构的这样的一个困难。但是这一次因为大家面临到很现实的问题,你买东西可能会贵了,对吧?你的生活方式可能要被冲击的时候,是否我们也可以意识到冰球是这个社会大家比较喜欢的,是否我也给予多一些关注。
给予他关注的同时,其实也是一种表达:我虽然是某某族群的,但是我其实也关心本地社会。那就我个人来说的确是会,因为我本来就喜欢体育,我们私下其实也聊到,除了看足球,我橄榄球、棒球、F1自行车,我什么都关心,冰球当然也会关心。
但是以前并没有关心的那么深,follow的那么勤快。但是这个事件之后,因为这个四国赛,我又回想起了我刚来加拿大的时候,我没有英超联赛可以看的时候,我其实是关注了好几年这个冰球的。我印象非常深,我第一次看到的温哥华和卡尔加利在2004年的那场季后赛,那个季后赛的氛围是那么紧张,我这个记忆又开始召唤回来的时候,我今年就会想,那可能常规赛我没时间,看是不是这个季后赛我可以去看一下。
当然很可惜,这个温哥华家人队似乎这个今年的季后赛没希望了,但我可能会看看别的球队的比赛,去感受这种冰球的速度和冰球的紧张的这个气氛。
所以我觉得其实是,就我刚刚说的,加拿大人何以成为加拿大人,是因为发生了很多的历史事件。可能是因为美国要吞并你了,可能是因为英国不管你了,具体到一个个个体,移民来到了一个新大陆,他怎么样慢慢的融入到说我是这个社会的一份子,我要成为一个加拿大人,或者加拿大居民,他的这个身份认同的慢慢的变化,也通过一个个可能个体的事件和社会的事件在里面。
而这次四国赛以及这一大坨的,我们说的这个未有之变局,发生那么多有戏剧张力的新闻事件,其实也是很多新移民思考自己和脚下的这片土地的关系的一个很好的时刻。所以我相信很多人是会去因为这个关心一下冰球的。
是,我觉得确实冰球的这个特殊的意味在这次的四国赛之后,似乎又重新被所有的不管你是原住民也好,你是加拿大的各个族裔的所有的加拿大人,似乎又重新抬到了一个新的意义上。刚刚我觉得谈到的很多的这些文化的元素中间,其实最后我想要举一个例子,就是我知道胖文子你也看了这个广告,我也看了这个广告,就是加拿大非常流行的一个电视广告叫做I am Canadian。
但是这个广告的渊源是这样的,就是他2000年的时候出的是第一版,叫做I am Canadian,当时讲了很多关于加拿大人的文化特征,然后到今年,也就是过去的这几周里又出现了一版,叫做We are Canadians。这个作为对比,这个新版里面,似乎甚至出现了这次四国赛每家比赛中间的打架,跟加拿大的胜利,包括出现了对于川普的嘲讽,然后也再一次在加拿大全网传播,获得了Justin Trudeau特鲁多的公开的转发跟点赞。
我想先听听胖文子你自己当时看这个广告的时候,你是什么样的感受,因为这是相当于是横跨四分之一个世纪的当代的加拿大的大众文化中间的一个现象,而且冰球在这两个广告中间都贯穿其中了。
对,我先介绍一下Moulson Canadian是加拿大非常普遍的一个啤酒的品牌,它当然主打的就是Canadian这样的一个身份,有点像可能青岛啤酒或者大家熟知的这些品牌,大家如果来加拿大的话,推荐大家去品尝一下,品尝之后你就会发现的确没什么特别的,当然。
但是这个广告,当然它最早的版本播放的时候我是不知道的,因为我还没有来到加拿大,那我也是联络到之前的某一天,我正好在也在关心相关的事情,就这个YouTube上就给我推了这样一个广告,我就看了。我最早就是看了2000年的这个版本,后来又给我推了那个刘思木的版本,他在一个音乐颁奖里上又讲了一个版本。当中里面就有很多内容的不一样,然后最后就是这两天这个版本,因为这两天的版本就全网在传播,你不可能不看。
那这两天的版本,其实当然就是很多时事的这个元素在里面,针对川普的,针对这个普京的,对吧,这些梗然后我比较有感觉的当然一个就是Terry Fox的这个元素,他就是一个当年得了癌症的一个长跑的一个青年,为了给大家重视癌症募捐,癌症基金,就从加拿大的最东边跑到了最西边。
那这个就是我们在学校里面也不断地会讲的这样的一个故事,包括每年有一个活动叫Terry Fox Run,就是一个马拉松的这样一个活动。那这个其实我还是蛮有感触的,因为我小时候对这种,也不叫小时候,年轻的时候对这些事情没有那么多的感触,但是长大我会发现其实加拿大把这样的一个人,可能在中国就叫感动中国的人物吧。
但是在加拿大,其实就是把这样的一个普通人当做一个民族英雄,这个民族英雄并不是打仗的,他就是一个年轻人,他得癌症,他要继续地跑步。我现在回想起来,我能够有一些感动可能是因为我也有一些年龄了。
当然还有一个就是peacekeeper,也是带着老土豆进入到政坛的这个皮尔逊总理的他的一个政治遗产,就是在联合国建设了这个peacekeeping,就是维和部队的这样的一个构作,也是体现了加拿大基本上的一个在国际关系上的一个态度,就是作为一个中型国家,我调停,然后不希望打仗,不希望被当做美国。
当然这个最新的版本当然很好,但是我觉得太实事了,我倒是觉得刘思慕的这个版本,可能对我来说更有意思,因为他里面提到了,他不光会说英语,那一般来说就是你下一句就说我还会说法语,但是他马上说我还会说普通话,然后我还会说一丢丢的法语。
然后他说你这个珍珠奶茶应该叫bubble tea,不应该叫bubble。那我为什么这两个点对我来说感触很深,当然就是他第一个说,我不光会说英语还会说普通话,是很多真实的加拿大人的状态,并不是说加拿大人可能学校要你去学法语,但不是大家很多人就法语是根本不会,或者非常烂的。
那他的第二语言,或者说他的母语或者第二语言,其实是家里面的语言,可能是庞哲普语,可能是中文,可能是乌克兰语,可能是别的省文语。其实就是到底是英法两个民族构建了这个国家,还是全世界各个群体构建了这个国家,这里面又有很多关于魁北克问题的争议在他这段话里面给不小心的流露了出来。
那第二个就是关于bubble tea和boba,那其实就是可能在美国我不知道,可能他们就翻译成boba,然后在加拿大我们一般就叫bubble tea,对吧?那其实他就是玩了一个亚裔的梗,也就是说具体到亚裔,具体到华人,美国地区和加拿大地区可能也是有很多区别的,这个其实我觉得是很有意思。
当然最后就是I am Canadian跳成了We are Canadian,我觉得这个细微的变化,就是现在的确就是强调我们作为一个整体的出现,而不是简单的说我作为一个加拿大人很不一样的存在。所以这个版本讲直白一点多多少少就是一个政治宣传的语言在里面。
当然我相信Merson Canadian也是乐于去做这样的一个广告。对,所以刚刚胖文子已经把这三版广告中间的元素提出了一些重点,那可以说这个新版的广告虽然说跟中国人好像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但是大家如果要去感受一下这个现在的加拿大人对于在川普的攻击之下,他们的整体的民族的情绪是什么样的,完全可以去看一下这个最新版的2025年的We are Canadian。
在我看来这就像是反美习文一样,它里面的每一个元素实际上都不再只是在强调加拿大人的特殊性,而是在强调加拿大人不是美国人,加拿大人甚至很讨厌美国,至少当下的美国政府的所作所为。所以我觉得这也是一个结合的档口,然后冰球也在中间再次的出现,在2000年是冰球代表加拿大,在2025年是冰球上加拿大再次击败了美国,作为一项反美的成功的符号。
其实我倒是想加一点,就是可能当然我们今天聊的维度是美加之间的这样的一个矛盾,但是我也想强调的就是当川普针对加拿大做那么多动作的时候,到底是不是真的是一个国与国的一个动作,还是说是一种右派对左派的一种宣誓。这个是一个刻板印象说加拿大很左,但是加拿大是不是真的左,我觉得这个里面有很多的偏见在里面。
但是就是当加拿大特别是自由党政府作为一个白左的符号架在那边的时候,特朗普的这种暴击其实也是某种程度是做给自己国家内部的左派去看的。所以这里面的这种我们说冷战的气息到底是怎么样去理解,我觉得是非常值得玩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