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sherich's Blog

HOME SHORTS TRANSCRIPT SOFTWARE DRAWING ABOUT RSS

#137. 中美贸易战中的大豆贸易

24 May 2025

#137. 中美贸易战中的大豆贸易

在特朗普派第一任的中美贸易战中,大豆是中国对等关税的最主要内容。本期节目我们的返场嘉宾孝伟来和我们聊一聊上一期中美贸易战中的大豆交易。这里是牛油果烤面包。

大家好,我是斯特亚特。今天我们找回了我们的返场嘉宾孝伦。我们在多少年前,两年前可能不止啊,我们聊了一次。当时聊的是期货,对吧?大宗商品,期货。这次我们有幸请到孝伦再回到我们节目,我们可能聊一聊贸易战的时候。孝伦经历了上次川普一期贸易战,有没有什么给大家分享的东西?

对,因为我现在是不在这个具体做商品的行业,所以对这一次可能感受没有上次那么深。上次川普打贸易战的时候,我正好是在一个美资的大宗商品的公司在国内,然后正好当时在上海,正好是做大豆这个产品。所以这个东西等于是中美正好是贸易争端的一个焦点吧。大豆,所以做商品贸易就专业到一个人就专门做大豆。就是说取决于你在什么样的产业链上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你比如说我们真的是有进出口生意,然后在国内是有压榨厂的。那么这一方面的要求可能就会比较专业化,比较高一点。比如说我当时负责的是大豆豆粕,包括菜粕,就是菜子榨的这个菜粕这条线的工作。但是可能另外一个同事是看玉米,可能还有的同事去看一些其他的,比如说去看专门看植物油。

但是如果你是处在一个,比如说我是专门用期货去做投机,或者投资的,那么他们可能就是说所有农产品就是一个人去看,就是说取决于你是专业化要求有多高。所以说你们专业化要求比较高,到了一个人做大豆,一个人做玉米的程度。我们可能这一个大豆都不是一个人做,就是说我们因为做研究工作嘛,我们想研究世界上这个大豆的供需的一些情况和变化。

你像有一些小的基金,他们可能就是一个人去做全世界的一些大豆的整体供需。我们可能是一个团队五六个人分开去做全世界的供需,然后拼起来。那么在中国需要做全世界的供需吗?不是,可能美国有同事做美国的,南美有同事做南美的,还有一些同事做其他国家的,然后我们再拼起来。

我印象中特朗普就是直接给中国所有的商品都加了40%是吗?还是百分之多少?我印象其实没有这么高。第一次其实整个关税会比现在温和得多。温和其实是两方面吧。第一方面就是说它不是像现在一样所有商品一起加税。我记得当时是说货值500亿的商品还是多少,就第一轮。它是有一个固定货值的,就是说它只是说我挑了一些税务,可能是这个东西大概是一年进口500亿美元还是多少的一个货值的商品加税。

然后我印象加的也是比较温和的,也就加个10%到25%左右,我印象是这样。因为我记得它是搞了两轮的清单,然后这个东西不停的在变。我印象到头也就加了25%。所以这一次搞了一个145,那就是大家已经撤离了,就断掉了,现在降到30%。修兵降到30%对这个东西来说,主要是一个政治问题,它不是经济问题。政治问题就是说我们在跟美国搞贸易战,对吧?美国欺负我们,政治问题就是说那我们就不能买美国的大豆。

不是说美国的大豆贵,而是说我们就不能买美国的大豆,即使它便宜。因为当时就是贸易战对大豆这个行业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说你对中国的出口的大豆,美国是有加了一些关税的。我不管加多少,百分之多少,25%还是多少,有加了一个关税的,其他国家没加的。所以理论上最开始就是说那美国大豆不就贵了吗?对吧?美国大豆贵了。

但是中国是全世界第一大豆进口国,这个是全世界产2亿吨大豆,中国进口1亿吨大豆的。不是很厉害吗?对,那我先大概讲一下大豆这个情况是怎么样。全世界大概是产2亿吨大豆,中国一个国家就要进口1亿吨大豆。为什么中国用这么多大豆,干什么,饲料吗?中国是这样,中国自己国产大豆产量比较稳定,大概2000万吨,然后进口大概1亿吨。

中国用大豆都干什么?做豆。是这样,国产大豆是主要是食用为主的,包括做豆腐,包括你吃黄豆,包括酱油,这个是国产大豆,因为国产大豆在东北是非转基因大豆。那么我们进口的大豆,应该基本上100%是转基因大豆。那么按照国家的规定,这个东西是不能进入食用的。这个东西不能进入食用的意思就是说,我们要把它不能流入市场流通,这个大豆,它必须要进入压榨厂。

压榨厂是把大豆压榨成油和豆粕,豆油是干什么的?豆油就是你做饭的油。那还是转基因去了油里吗?那肯定是转的,你最后还是吃的,只不过说你不能直接食用,有这么个规定。那你吃不了喝不了这么多油吧?我不知道中国人很喜欢喝豆油吗?豆油是大油种,豆油是大油种。

其实就是中国的这个豆粕嘛,主要是饲料需求,主要就是猪,然后禽类,禽类就是鸡,然后加上一定的水产。这个豆油是中国的大油种,是吧?豆油是大油种,就是几大油种嘛,最大的其实就是棕榈油,豆油,然后再往下就是菜油,小油种可能就包括了像什么玉米油、葵油,然后包括北方老吃的花生油。这都是很小的油种,橄榄油就是更小的。豆油是个大油种。

你像我们吃的所谓什么调和油,它不说是什么油,就是几种油沉在一起的。这些油里面可能就棕榈油比较特殊,因为棕榈油在一个常温时候,它可能是半固态的。棕榈油,它不是都是做润滑剂什么。棕榈油,你像你方便面里边,你康师傅那个方便面里边那个油包,你印象吗?真的,它都是那个固态的油。你有印象吗?它不是一个。我有印象,那个就是棕榈油。

那是棕榈油,对,但像不敢吃了,也能吃。也能吃,然后尝一下固态的可能主要就是棕榈油。那当然你说猪油可能也是,对吧?然后椰子油,那都是小油种,这都是小油种。大油种可能就是棕榈油、豆油、菜油也算相对比较大的,菜籽油。

所以说中国进口的这个大豆主要都是来做油的是吧?食用油和豆粕,就是你可能在比较古早的时候,这个进口的就是主产品是油。但是现在主产品是绝对的是豆粕。豆粕是什么东西?豆粕就是说我把这个大豆榨成油剩下的产品,那是用来做饲料吗?做饲料的,对,它是做饲料的,猪饲料、禽饲料,包括水产饲料。这个东西是中国大豆进口的主要需求,就不是。

然后油是副产品,就是油只是说我需要多少豆粕,我就榨多少豆粕,剩下的油,油多少算多少,而不是说是以油为主要需求,豆粕是副产品。豆粕是主要需求,主要还是做饲料。大豆是做饲料,为什么这个东西做饲料呢?因为饲料其实主要是几方面的成分,这个当时我们都是研究得很比较清楚了。

你对于猪来说主要就是吃几方面的东西,主要的就是一个是能量,一个是蛋白,能量蛋白加上其他一些微量元素。那么能量主要就是玉米,能量主要就是玉米,可能国产玉米,或者说偶尔有一些进口的主要是国产玉米。然后大豆就是蛋白,大豆就是蛋白。

大豆那个豆粕其实是非常香的,就是我们当时去工厂看过,它可能就是像就散的可能都堆在地上,它也没有什么包装什么的,你闻着可能就是非常香的那种,类似于大豆和膨化食品的那种味道,其实是一个很香的味道。然后这个东西混在一起,有的是农民自己混,有的是饲料厂房的。

所以说猪也跟我们差不多。我们这个不是我们,素食主义者吃个米饭作为碳水,然后再吃个豆制品。豆制品,猪吃的这个东西其实是我觉得是比人精细很多的。你不能人是不能跟猪比的,是吧?就是说猪因为你养一头猪,其实你要花不少钱的嘛。所以他很怕猪在小的时候就死掉。

所以你在猪的小的时候,比如说他现在是几个月的年龄,你吃什么样的料是什么样的配比,他有非常精细的,或者说非常精确的这个配比。就比如说猪三个月时候吃什么样的饲料,六个月时候吃什么样的饲料。他每种饲料里边蛋白是什么比例,什么样的微量元素是什么比例,他都是有一个非常精确的一个东西,能够保证你猪在最少的料出最多的肉。他整体是按照这么一个东西给你设计好的。

人是你想吃啥吃啥呢,跟猪可能是没法比的。我看报道说,他们美国那些饲料就是把他们那些屠宰场的骨头都混到饲料里给他们自己吃。有这种,有骨粉、鱼粉,这个都是可能是利润比较好的时候会多加一点。像我们国内经常会进的一些叫鱼粉,就是鱼的骨头的粉,是壁鲁来的也会有,然后包括什么氨基酸也会直接往里加。但很多在保证必需的情况之外,可能取决于利润。利润好了,可能多加点高级玩意,利润差了,少加点高级玩意。

那少加会怎样?也不会怎么样。那为什么要加呢?可能是你含量不一样,它生长速度会好一点,但其实影响没那么大,还是会赚的钱更多一点。赚的钱更多一点,是这样的。

那么中国大概近一千万,不是一千万吨,中国大概近一亿吨的大豆,全世界产量。一亿吨大豆,一亿吨大豆,一亿吨大豆,一亿吨大豆,什么概念呢?就是说每周我大概要到200万吨的大豆进口,每周200万吨大豆进口,每周200万吨进口是什么概念呢?一条大豆船是6万吨,就是30船大豆。

每个星期,30船,30条船都是大豆。它是那种Panamax,是那种干散货的船,就是它能在班达马运河能够过的最大的那种尺寸,我们叫Panamax,那种船尺寸的一船6万吨,大概是三四十条船的这么一个大豆进口量。

所以当时,不知道你有没有印象,就当时打贸易战的时候,国内有些媒体在珊瑚说,我们跟美国不好,对吧?我们从俄罗斯去进口大豆,弥补这个缺口。俄罗斯全国一年只产600万吨,一年只出口200万吨,一年只出口200万吨。

就是说它一年出口的所有大豆加起来只够中国一个礼拜用的,就这个量级上是根本不够的。一亿吨大豆、一亿吨大豆,中国有14亿人,一亿吨大豆,相当于就是平均一个人,平均一个人,多少?700万,700公斤大豆,是吧?一年每个人平均要进口700公斤大豆,差不多,1400斤大豆,差不多,1400斤大豆,相当于我们的猪,每年要吃1400斤大豆。

因为中国可能就是牛吃的少,主要是你在很多西方国家,其实是牛肉吃的多,牛是不吃这个东西的。牛是吃草的,所以牛也吃吧,牛不太少一些吧。牛肉,这个在美国就是grass feed,吃草的牛肉,这都是很贵的牛肉。高级玩意儿,一般就不是grass feed,grass fed,这都是贵牛肉,就是一倍,都是两倍的价格的牛肉。

中国你像吃这个生牌生菜的都是贵猪肉,一样的,吃饲料的是差的,但牛是主要是吃草为主。所以像我们做饲料研究的时候,牛的这个消费量基本是我们也不太考虑的,牛的消费量是不太考虑的。就是它是个零头。

所以说你说全世界是只生产2亿吨大豆,还是说它贸易有2亿吨,全世界大概是生产2亿吨。只2亿吨,那中国就吃了1亿2000万,是吧?1亿吨1亿2000万吨,中国就是我们做研究的时候,都是分析这个贸易流贸易走向,都是分为中国和其他国家,其他国家就根本就没有什么可以算上数的。就真的就是中国和Nom China。 就是三个国家没有其他国家了,就是巴西和阿根廷。其实我们就要算南美够不够,南美不够。就加拿大也出口一些,但加拿大出口很少。那可以转个手冒一冒,其他国家从美国买把自己的卖出去,理论上是可以的,但这个事理论上也是非常容易发现的。

第一个是不同地区的大豆,其植物的一些属性是不太一样的。比如说这个含水量和蛋白质含量,你大概是能够通过检测这个大豆,猜到它的产地在哪。第二个问题是,你不一定出口美国的大豆,你可以出口它自己产的大豆,而你自己用美国的大豆,对吧?因为美国的大豆就便宜了,比自己产的还便宜,这个是可以的。

但是第二个问题是,全世界的贸易流其实是非常透明的。比如说我们在这个贸易行业内,A向B买了一艘六月份从美国发往中国的船,这个信息我们可能在二三月份就知道。二三月份我们就知道,谁从美国订了一艘什么样的船去中国,包括是南中国还是北中国,我们可能已经都知道了。所以说,到了真的,比如说到了六月份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在进入六月份之前,就能很清楚的知道这个月美国应该给中国发多少船大豆,给谁、给哪个国家发多少船大豆,这个事其实是非常清楚的。

然后包括每条船,这个船名是什么,像这个船开到了哪,他什么时候去装的大豆,什么时候去卸的大豆,这些都非常清楚。比如说,我们能监测到美国对越南大豆出口量突然暴增300%,然后越南你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因为越南这个国家不可能一下消费量增加这么多的。所以这并没有发生,是吧?并没有其他国家多买美国大豆,肯定会有一些全球的贸易基本上就转向了,基本上就是中国买南美,其他国家买美国,基本上是这个状态,那还是够,中国还是够了。

这个事其实就是大家都算得不对。我们当时全世界一些主要的贸易商都做研究,觉得是不够用的,因为巴西就没豆子了。但是不知道是巴西的数据不太准,还是说贸易产生我们看不到的一些改变。每次每个月过去巴西的库存都往上调一点,相当于箱子里边又翻出来一点豆子。一直弄好像也勉强够用,勉强撑到了中国真的买美豆。这个事就是你研究,你说它库存现在是三万吨,下个月中国还不买美豆,它库存就要负了,没有豆子了,但下个月它还是有,那可能发现我们前一站是否有什么东西估计错了,把这些数据都调一调。

理论上是早就都觉得没有了,因为当时库存确实是南美比较减,但是最后还是没有发生这个事。肯定是某种经济因素导致这些东西可能重新洗牌,让这个事没有断供。所以没有搞明明搞明明怎么回事,但反正是没有断供。

不过当时的情况是很明显的,就是巴西最开始是美国,因为加了关税,美国豆子贵,巴西人会觉得OK,中国是第一大买家,美国豆子贵了,等于对我来说白赚的钱,可能巴西豆子也贵了。中国必须买我的吗?他的豆子也贵了,就算上运费到中国,他的豆子也贵了,贵到已经比美国豆子都贵了。真的吗?这样的,因为中国只买南美,所以当时的格局就是中国亏,因为中国买了贵的豆子,美国亏,因为美国豆子开始往下跌价,而南美赚分。

当时的这么一个局面,在国内其实反响也是挺大的,在我们这个行业内,大家反正就会说一大堆其实是不招编辑的话。包括说俄罗斯进口大豆,我们去俄罗斯种大豆,但我刚才也讲过,俄罗斯一年出口量就是中国一个礼拜的消耗量。所以这个东西根本没法什么可谈的。包括你菜籽进口,说我们增加一些其他蛋白进口,那菜籽和大豆可能也不是一个数量级的,尤其是后面因为菜籽的一个主要产地是加拿大,后面又发生了孟晚舟的事件,所以这个事后来最开始也谈说我们多用点菜籽,少用点豆膨。

但是菜籽也是从美国进口的是吗?菜籽是加拿大和澳洲为主吧,但猪也能吃菜籽吗?能吃,可能味道没那么好吧,菜籽也行,我还真不知道菜籽,菜籽还能当这个,进口菜籽,国产的可能有一些是小作坊去做的压榨的菜籽油。CANOLA,就是Canada。CANOLA是他们的菜籽,美国吃的菜籽油都是CANOLA,但全世界其实这个菜籽的名字也不太好听,叫Rip seed。全世界这个词叫Rip seed,加拿大叫CANOLA。这两个是其实是同一个东西。

所以说加拿大也不能买了,对,我记得好像是到18年年底的时候,出了孟晚舟这个事,所以当时也后来就不提了什么菜籽替代,后来就开始说什么,想办法提高我们这个饲料配方的水平,降低蛋白用量,这个不是很靠谱。其实他说的也不是说完全没有道理,就是你中国在某些东西上很落后,也不是很落后,是有一定追赶空间的。比如说我们压榨的工艺,是不是人家国家压榨的,比如说一样大豆人家出的蛋白比我们多一点,或者说人家的配方,饲料配方浪费的比较少,更加精细更加科学,能够用比我们便宜的原料就能达到一样效果,这个其实是有一些追赶空间的。

当时在谈这个东西,想想一下,假设我这个饲料一般是百分之十二的蛋白,如果能提高一个点到百分之十一的蛋白,那这相当于一年能够减少将近百分之十的大豆用量。其实这个道理是说你如果能提高一点的话,对大豆的需求其实是大幅度的减少。其实不是说完全没有道理,但只是说你做不做到这个事。你能不能真的在短时间内配方这个东西突飞猛进的提高,降低豆用量,不太容易。

那现在中国还买美国大豆吗?买,现在我不知道,因为我不在这个行业内,但这个数字是极其透明的,大家其实都可以看到的。后来就开始买了是吧?最开始其实是,像咱们说的,这是个政治问题。政治问题的意思就是说,中国不能买美国大豆,不是说美国大豆贵,导致后来南美豆已经比美豆贵了,还是不买美豆。然后我印象当时经历了几轮谈判,当时副总理去美国跟商务部长、贸易代表谈过,在中国谈过。

我印象是谈到某一轮之后,大家开始买美豆了。为什么开始买了呢?因为我们在市场上看到中粮开始买美豆了,中粮买了,那意思就是大家可以买了呗。其实是这么一个意思,因为大家其实也没有一个法律规定说不能买美豆,但是如果觉得美豆便宜,真的买了呢,海关有办法搞你,总是有办法的。所以当时也没人敢买,但中粮买了以后,大家就知道OK,这个时候可以干了,接着再买了。

那玉米呢,中国也买美国玉米吗?买,但量级和大陆没法比,都是国产的很多,东北的。快手抖音卖玉米。中国还产玉米,我还真不知道那事。我还觉得美国是玉米蛋。美国确实是玉米大国,两国全世界为首做一件什么事,就是可乐里面的主要糖分是玉米糖浆。你像其他一些国家都是以白糖为主。你知道全世界两个玉米大国,一个中国,一个美国。其他国家很多是吃牛肉,可能不需要这么多大豆。

牛真的也需要蛋白质吧?他们的蛋白质都从哪来呢?其实可能涉及到养殖方法,粗放的、集约的养殖方法,肯定是越来越进步了,但往早说也是有一些浪费的,肯定是有饲料浪费,包括一些配方的不合理,包括一些肉的消费,你可能在酒桌饭桌上,也没有吃就没了。这其实是有很大浪费的。

原来给高质量的肉吃的干水肯定是给人吃的东西,给猪吃的。你想给一个例子,一吨玉米大概2000块钱,公斤玉米2块钱。公斤豆魄3块钱,两公斤加起来5块钱,公斤卖2块钱的东西,你说干水能比他便宜吗?所以大豆市场其实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市场,也是市场化的。在中国不多的市场化的市场,真的是由供需关系,由这个价格去引导变化的市场。

因为中国很多其他市场不是这样的,有很多其他市场是政策市场。你比如说我现在要查环保,那么去现场电,然后那产量下来一下涨一波,或者说搞进口配额,谁拿到配额了,谁没拿到,配额多发一点少发一点,这很多是政策市场。那么你离政府近的,在北京的,国字头单位,信息上可能有比较大的优势,可以赚钱。

大豆其实是一个相对比较市场化的市场,它不靠这些东西,真的是靠工需的变化来产生的价格。贸易战对这个市场的影响就是把它变成了一个政策市。我们开始去盯着,比如说当时最大的事,川普的推特。当时我们怎么盯法,我搞了一个程序自动转发。川普发个什么推特,我们自动转发,邮件发到所有同事邮箱里。

你们怎么看,就是他发一条,你们揣测他到底想谈判,这个东西真的是他一条推特,市场一下就涨,比如说上去1%。真的就是一个极高的correlation,他一条推特,大家觉得他是不是要跟中国谈了,或者是缓和了,怎么怎么样一下美豆就涨。或者说他发一条推特骂中国,马上就跌。真的是一个极高的correlation。

所以当时必须要盯着他的推特,如果搞一些日内交易的话,一定要盯着他的推特。要不然你根本不知道,晚上怎么就亏这么多钱,因为中国的豆魄是有夜盘的,做这个行业也要交易芝加哥的美豆。当时他把这个东西变成政策,真的是揣测他到底在干什么。说中国一句好话,马上就怎么样;他说坏话了,马上就怎么样。

去年底他们两个见面,在阿根廷的会议上,反正就宣,当时谁也没说好要见面,然后我印象当时中国还是美国说要去了,市场也是马上有激烈反应,觉得要见面了。就都是在猜测,就跟追偶像剧一样,他们两个到里见不见见不见面。他又说特别好话,别人就不知道。反正经历了一些事情。 因为出爆了一个什么小消息,然后这个就美股就涨了5%。这个事我们其实在18年都经历过一波,而且到了最后大家其实都疲了。

最开始这个市场反应也是很有意思的,最开始是美国威胁这么个事。美国说我要对你进行什么贸易调查,我要给你加关税,然后谁也不信这个事。都觉得川普什么虚张声势,对吧,是个商人,最后是要赚钱。结果我印象好像是清明节假期的礼拜五,反正就放假前一天,我记得是那天收盘以后,传出来一个消息说这不是虚张声势,我美国真的开了个名单出来。我记得当时大家都慌了,因为中国整个市场的共识就是川普就是要谈判,他就给你起个高调,要谈判,威胁你一下,叫你们要去好好谈一谈,没想到他真的搞。都觉得他不会真的搞,川普刚当选时,中国媒体普遍觉得川普很好收买,他这个商人,我也不知道中国媒体是从哪来的这么一个印象。

现在好像又在说他是个商人思维,要交易。我们现在也搞不懂川普的想法,但他当时普遍觉得他其实就是跟你谈判,他是为了谈判,所以他胡说八道一通,但没想到他真的搞。当时已经没有征税,只不过说我开出了具体的白纸黑字的名单,说我要对哪些税号的哪些商品加多少关税。然后中国也出这么一个东西,大家觉得我这次是真的了,真的要搞这个事了,不是说大家之前想的忽悠忽悠,互相吓唬一下。

我印象是从这个名单出到真的征税,好像又是有几个月的时间。中间是不是还谈了一波,说这个是不是不征了,结果最后三毛号又争了。这个不是最开始后来签的这个贸易协议,还是当时还有一些谈判。大家觉得这个事又不征了,这还挺曲折的。穿衣漆看上去还是很温和的,不像现在立刻商品都堆在海关了。那个是非常温和的,因为它是我签定一个范围的商品,然后加了可能就20%多的关税。我印象是25%,不像现在一个所有商品都加,那真的就等于是脱钩了。

当时其实还不是。你说进口,也就进口了,肯定是不舒服。但你真的这个生意你也就做了,现在你加了145,那没什么可说的,没有生意做的。除非说你非买不可的,你只要能替代的,你不会去做。而且这个东西,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就是说我进口这个东西。不是说我卖了一台电脑1000块钱再交你1000块钱关税,它不是。进电脑可能就是进什么,按集装箱进的。我原来我只需要,比如说10个million,我就能进一个集装箱的货,现在我在进口这一端,要对我的资金要求可能一下就翻倍了。

所以这个东西对很多像小商家来说,它是承受不起的。不是说我真的说不是中国的东西我没别的买,我必须要卖中国的,那中国这个商品我把它翻一倍价格卖不卖出去,可能都不是这个问题。首先在海关那交的税就要翻很多倍,对他的资金的要求就是很高的。

现在就不知道怎么样,现在这个谈了一个暂时90天延缓,关税降到30%。不是说关税降到30%,对双方都是美国和中国是加征关税,一个30%一个10%。所以大豆开始买,我不知道大豆,美国农民估计不打算给中国买东西了,但美国农民对他的问题来说,中国买卖给谁呢。我记得是个清明节,那天好像是清明节下午三点收盘以后,出这个消息,大家一片哀嚎,互相打电话在讨论这个事情。

当时是真的都不相信,后来随着川普的推特上下动,出了之后中国很快就出了这个报复性关税了。对,很快就出了,中国我印象可能一两天就出了。然后当时立刻就会不让满美国大豆吗?还是说这个满满发现,马上就有。只是说你要落实到哪一步我具体记不得,但肯定是同步的。

就比如说我是什么时候宣布我要搞这个关税战,这是第一步。然后第一步是宣布什么时候搞关税战,第二步是宣布我对什么样货,即哪些商品加多少关税,有一个清单。完了就是说我到底什么时候开始真的征税。我忘了在哪一步开始,但中国都是同步跟美国有反制的。之前会有一些抢购吗?肯定会有,会抢一波,但是你也不太敢就是真的太抢。因为你到底也敢搞不清楚,他到底会不会提前跟你搞,或者说他到底搞不搞。

如果抢购了,结果最后这个价格没涨起来,你可能也要亏一波。这东西,大家最开始搞的还不太清楚,最开始很多人亏钱。包括当时有一个很有名的一张图,是一个大的贸易商,全世界最大的一个贸易商之一,买了一艘大豆船,本来说要进中国,结果快开到了,又说中国的跟美国搞起来了,他又说要去转运到别的地方。后来又说中国,美国又缓和,他又往中国开,最后又有征税。

因为这个信息是非常公开的,每艘船运的是什么货,船名叫什么,它在什么位置,这个地图是非常公开的。我们当时就有很多这种图,就是一个船在一个地方原地绕圈子,或者说往中国开着开着突然掉头,往别的地方。开到一半又掉头往中国开,这些图当时我记得我们贸易圈的朋友圈到处都是。

因为这些船都是我们要跟踪的,所以当时大家都是最开始是晕了,不知道怎么弄这个事。但这个船来说你想要把它一个船,大概是两千万美元的货值,然后一天各种费用加起来也要一万多美金,也不是个小数。他最后搞得大家都很不容易,我们做这种现货贸易的也很不容易。后来发现中国根本就不买了,大家都自信了。

不买之后,这个大豆市场会怎么样调整吗?都不买之后就是中国还是要跟巴西买。对吧,跟巴西买,然后巴西豆报价的基础,也是在美豆的基础上报价。美国大豆的价格还是对我们有很大影响的。

美国大豆会很便宜吗?对吧,美国对这个东西打下来了以后,巴西会爆一个很贵的生铁水,叫basis。什么叫生铁水?生铁水就有的叫basis,有的叫premium。就是说比如说芝加哥那个商品期货,大豆的价格比如说是900美分,然后巴西大豆,我说我出口到中国价格是1100美分,就贵200美分。

所以他不会跟你说我真的去报1100美分,那就是报一口价的价格就是1100美分就拉走。他会报一个说叫200美分的东西,这个叫生铁水,也就是说芝加哥几月合约加200。他会这么报价,这样双方可以利用这个期货这个工具两方去做hedging。

这个可能有点跑题了,但总之就是说巴西的定价基础也是芝加哥的大豆。也没有贵很多是吧?贵很多巴西是会贵很多,巴西会贵很多。就是贵50%吗?起码要跟美国在中国的进口价格打平。那美国就这么便宜了吗?再加上税吗?就加上税以后,基本上是可以的。

你现在看起来那都不是个事,但当时觉得是挺大一件事。而且主要是当时主动不买了,那巴西更苏鸡蛋再给你卖了,还行巴西还可以。就给你加个25%,那还行,可能后面再去加,他没有上天,反正是当时整体是很难受的。

看来巴西农民还是非常的客气。我记得中国当时豆破价格,一段期间可能是2700、800的豆破涨到了3300。那还行吧,每斗是1100不到吧,跌到大概800、850。那听下去还行,我们经历过他一下跌了20%的价格,想想也是个很大的事。

而且美国大豆可能真的堆在那不容易卖出去,对美国农民也是件大事。所以当时美国也是农业部给了农民好几次补贴。我们这个经历过新冠之后物价涨个20%、30%,现在都觉得不是个大事。什么都一波罩着。

是,好几十涨,是吧?确实也不是个大事,中国反正也就过来了,现在不一样了,时代不一样了。可能在2017年的时候,现在我觉得,我从当时的观点来看,现在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全方位的去断,可能就是当时中国其实美国我记得好像是加了两个清单去拉的。

中国在第二轮反制的时候,已经拉不出清单了,因为中国没那么多东西可以给美国加工,没有从美国进口那么多东西,是吧?没有进口那么多东西,最大就是中国其实是在第一波就把最大头的,包括说大豆直接就打出去了。导致美国给中国开第二个单的时候,中国已经扯来扯去掰不出来那么多货值了。

所谓对等反制,已经货值不对等了,因为我掰不出来跟你一样货值的东西了。就中国到最后其实当时也没有其他的一些什么稀土禁运。这、那个的,实际上从关税上来说,没有那么多东西可以加了。

你像中国其实是在跟川普搞之前,在2017年对巴西搞了一个贸易调查,对巴西生产的糖加了95%的关税,其实中国是搞过这个事儿的。尽量没买,但巴西就比美国厉害多,巴西是占可能就比美国大豆占整个大豆市场份额高很多的这么一个糖的一个出口国。你不买巴西你买谁,没得可买,就是还是得买。百分之多少的关税去买,没买,然后通过走私的途径都进来了。

这个关税可以买,然后通过走私的途径都进来了,关税可以买。然后通过走私的途径都进来了。但其实95%的关税之前是加过的,就是一调查位,说你清销也好,我国际,或国内的什么贸易救济也好,反正就各种旅游去,各种行业有。但一般都是针对一两种商品。

然后一般都是有一个很固定的年限,比如说三年之内还是五年之内,对一两种商品,加一个很离谱的水,说你是清销也好,你是什么东西也好。不会是现在这样,所有的东西不分其他的东西加上。还是有一些去点。

贸易战最开始,大家是属于不相信,后来这个发现玩真的了,然后就开始做调整。那后来我记得贸易战好像就是签了这个第一阶段贸易协定,算结束了。但在此之前,中国已经我印象是已经休战了。休战就是说已经开始又买美豆了,顶着关税先买上,因为当时美豆虽然便宜。确实是当时反正就是谈了又打打了又谈。

我记得是第一次,反正缓和,应该是18年底在阿根廷开APECR的G20一个会,然后他们两个领导人见面了,市场一片欢呼,觉得马上要怎么样了。然后后来好像又搞了一波,第二批征税怎么样。当时关注的都是covid的,我在荷兰几年就全部都是covid。然后和他说covid的,covid期间,这些,我19年年底去的,我记得我去邦市,没俩月就开始在家了,一直到我走。

所以covid对这些大众消费的有一个挺大的影响。最开始我印象是对植物油市场有一个很大的,就是新冠肺炎。当时大家都觉得可能是一个对很多东西需求有个大影响,因为很多不是中国,全世界都不出门了,全世界都不出门了,那也不下馆子了。就像你餐馆的,你如果每天在餐馆吃分次在家吃的话,你的食用油消费是多好几倍的。

哦,为什么呀?因为餐馆有些宽油啊,包括有些油炸啊,包括你那些酱料啊,那些酱料其实有很多油。你在家毕竟会你弄的没那么复杂。哦,这个饭馆还是要更浪费一些吗?或者说在饭馆吃饭更,你做的东西香一点,确实就是很多油的嘛。

你像你尤其是中国,那些炒菜那些油,对吧?你和你在家炒菜用的油,肯定是外面用的多。这全世界都是这样。在新冠期间,整个油的用量就降下去了。当时是觉得有一个巨大的减少,后来怎么样我不太记得了,但是讨论的当时就是需求减少,各种原因的需求减少。

你想人也不出门了,车也不开了,都在家待着。对吧?那包括你说办公室空调,像欧洲很大的这种取暖也不用弄了,就是各种需求的下降吧。当时反正,那真的你说它算个政策问题,它也是个基本面问题,但它确实是一个突发情况。当时主要的focus都是这些东西,2020年可能一年都是这样。 基本上所有的大宗商品价格都会跌了是吧,反正都是有比较大的一个波动。当时都会觉得需求不好,也不知道经济会怎么样。你也不知道这东西会持续多久,这东西以后会杀伤力更弱还是更强,也不知道。

那大家在家,这东西最开始是中国,然后荷兰,也后来也开始,欧洲也开始,美国也开始。你也不知道这个事要持续多久,你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有疫苗,能不能有疫苗,谁也不知道的时候,对吧。

所以那时候都已经,比如中美的贸易战已经,不过那时候已经就不是事了。其实那个时候是19年签的第一阶段贸易协定了,2020年好像就没有遵守,就没有这回事了。但是这些关税并没有回去,对吧。我没有太追踪,我印象好像没有回去,但是中国已经在继续买美国大豆了。美国的关税并没有完全的,我印象是这样,我不敢说那么确定了,我印象是没有回去。

这也就是中国后来为什么指责美国说,你也没有遵守你的承诺,但美国也是说,中国你没有遵守你签的这个协议。但是我印象是2020年那一年开始,第一年协议生效以后,第一年就没有遵守,但中国说,你现在这个特殊情况,对吧,你这个COVID全世界都怎么样了,我们怎么可能还买那么多东西,对吧?多有话说,最后也不知道怎么回事。

所以说,比如说到2020年,新冠是一个比较大的主题了,新冠成了主要的主题了,然后当时好像开始各种交易,新冠到底是在中国,到底是又起来了又下去了,要不要封城。当时因为还是比较不到Omicron那一波的时候,就还是感觉比较可控的。当时交很多时候交易这个东西,所以那时候会盯着大家,各个国家是封城还是解禁吗?

总之我们当时有做过这样的研究,可能就是什么Mobility Index,各个国家去做一做,看每个礼拜,上一礼拜哪些国家多了,哪个国家少了,整体是个什么情况。我们也会去看这样的数据去做。所以总来说,它更放开了以后,就会认为它的需求量就会更大,如果更肯定,对啊,然后都会觉得有报复性消费。报复性消费也不知道有没有,但是当时都觉得说你憋了这么久了,可能会有。

所以基本上是新冠肺炎成为了这个更大的主题。新冠肺炎在基本上就是拜登上台以后,成为了宏观的一个大的主题。大部分是这个东西,后来可能也就是小打小道,就是拜登最多就是没有降低川普时期收的关税,大概没有在网上接着搞。结果是川普今天来了以后接着搞。

好,那我们就今天就到这里了。非常感谢孝伦来到我们节目,再跟我们分享很多特朗普时期贸易战的一些经历,特别的有意思。喜欢我们节目,请在各大泛用型播客平台订阅和收听,那我们就后会有期。谢谢,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