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sherich's Blog

HOME SHORTS TRANSCRIPT SOFTWARES DRAWING ABOUT RSS

201 人均社畜的年代,我们还需要“卡夫卡式”的卡夫卡吗?

25 Jul 2024

201 人均社畜的年代,我们还需要“卡夫卡式”的卡夫卡吗?

大家好,我是于士。大家好,我是金飞。今天是我们乒乓台第59期节目。

今天呢,我们来聊一下小说家卡夫卡,这个呢大家应该不奇怪,因为今年是卡夫卡逝世100周年。对的,大家可能已经看到有很多这种节目和活动在纪念卡夫卡了。不过我们今天和卡夫卡配套的呢,是一系列的影视剧作品。

我们会从今年新出的一个德剧啊,就叫卡夫卡讲起。同时呢,我们会回顾电影史上基于卡夫卡的很多名作,比如说像《城堡》啊,《审判》啊,这些小说改编的电影作品。那么这些改编作品里面呢,有些是非常卡夫卡的,还有一些呢,其实非常的不卡夫卡。所以我和于士老师呢,也会各自聊聊对这些作品的看法。

那我们首先可以从这个德剧说起啊。这个德剧的定位呢,是一个7集的迷你剧,也就是miniseries。miniseries的意思就是我们可以花6到7集的时间把一个故事完整地讲完了。它呢,有一点像一个超长时间的电影。

那这部迷你剧呢,是一部讲述卡夫卡生平的传记篇。它的导演是大卫沙尔科,片名呢,就叫做卡夫卡。大家应该可以看到这个海报啊,它是一个比较标志性的,很著名的黑白的卡夫卡肖像。只不过呢,现在在这个肖像上面,卡夫卡的嘴的位置啊,变成了一抹红色的微笑。

它这部戏呢,就是卡在卡夫卡生日的这个时候上线的。因为卡夫卡是7月3号的生日,我们本来也是打算赶7月3号的这个时间点,但是后来发现也赶不上,那就算了,就不要那么的勉强,对吧。好歹我们也是努力过了,又不用给卡夫卡献礼。

这一部迷你剧也是有一个文本的基础的,就是卡夫卡传。市面上面的这两本在2022年的时候都出版了,那我说的这两本呢,其实是三本。就体量加起来呢,是大概2800页左右啊,大家稍微心里面有一个数。你就是不鼓励大家去看是吧?没,没有,没有,我是想说大家可以在这个1500页朝上的体量的文字当中,充分的感受到这个剧集没有拍到的那些细节。

沙尔科的这一部德剧呢,它主要采用的是施塔赫的这个卡夫卡传。那这个卡夫卡传上下是分两册。第一册呢,是讲了1883年到1910年的事情;第二册呢,讲的是1910年到1915年的事情。然后还有一本呢,我其实个人也很喜欢,但是它有它的问题。它也是2022年出版的,作者呢是一个德国的学者叫做彼得·安德烈·阿尔特。

那阿尔特的这本也叫《卡夫卡传》,它是800页。卡夫卡这个人只活了40多岁,但是关于他的文本实在是非常的多。卡夫卡作为一个现象就是特别搞笑的是,他只留下了几部都没有完成的作品。对,他没完成的作品比他完成的作品多得多。就是真就能够说他完成的只有一些中短片和那部《审判》,然后别的世界上留存的关于卡夫卡的东西却有十倍之多。

就是他的日记、他的信件,就是别人说他的这些著作加起来可能是他的自己的作品的十倍都不止,所以他有很多甚至已经出版的作品啊,看上去都是只写了一半的东西。一些短章,有一些短片小说特别短,甚至里面还有一些修改啊,或者说突然死亡啊。有的时候是一个作品重写了三四遍,但是也都给他收落进来然后出版了。

最有趣的就是他这种未完成的状态,因为他等于说是把写作这件事情当作了比作品更重要的一个过程。然后跟这个相对应的呢,就是施塔赫的这个传记啊,你仔细去看他其实那个结尾也是有一点未完成的那种感觉,他好像就是戛然而止,然后也不是按照线性叙事,就是按照我们普通看那个名人传记,几几年出生,然后最后几几年死亡,就是他两套这个卡夫卡传都不是这么写的。

都是以这个主题性的章节来发展下去,每一个章节谈到一个具体的主题,比如说爱情,比如说父亲,比如说写作。哪个篇章的时候都会把之前之后相关的这些资料都取用进来,这个是卡夫卡传的一个特色。然后这个特色其实也沿用到了这个德剧当中。

我看到这个剧集的评论里面有一位观众其实他说的挺好的,这个剧呢虽然说是有七集,前六集已经构成一个完整的卡夫卡传了,然后最后一集呢很特别,是以卡夫卡养的狗的这个视角来讲的。同时呢,有一些研究卡夫卡的这个学者啊,传记作家呀,出来做了一个这样汇编式的纪录片总结。

那位豆瓣上的观众呢,他就说,这个剧呢它像钻石一样,它有六个切面,然后每一个面呢都代表了卡夫卡生活当中的一个面向。就是像卡夫卡这部剧的编剧和导演呢,其实你看这个组合也很有意思。主创团队其实是作家团队,因为这个编剧叫做丹尼尔·卡尔曼,这个卡尔曼呢他就是一个德国很有名的作家,一个畅销书的作家和评论家。

那么他之前有一个小说叫《丈量世界》,全世界大概卖了有两百多万册,曾经被誉为二战后德语文学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然后这个《丈量世界》和他别的很多的小说都有中一本,所以大家可以去看一下凯尔曼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作家。导演沙尔科又写作又拍东西,然后还出过那个歌剧,所以呢他是一个多面手,而且他是以喜剧擅长的影视工作者。

另外,他也写了很多的小说和散文还有诗歌。所以他这样的一个主创团队,可以说是站在一个文艺青年的这个立场上面,去重新解读卡夫卡这么一个传奇的人物。那我们这一次看到的这个卡夫卡的传奇剧集啊,可能和之前的那种卡夫卡式,就是我们现在都会说卡夫卡式,这么一个词,我们之前的理解可能就都是一些黑白摄影啊,然后音域的啊荒诞啊这种风格。

这次我们看到的这个剧集呢其实不是这样的。我没有预设任何东西就去看了,看到以后还是有一点吃惊的,因为这个和我想的卡夫卡不一样。我举个例子来说的话,他开场其实就拍了大量的他们的家庭的餐厅戏嘛。了解卡夫卡的人来说会知道,卡夫卡其实是在他这附近的信里面是详细的写过了,就是他有很多的那种备受压抑的场景,是发生在家庭的餐桌上的。

那没有想到这个剧集在这个餐厅戏里面就拍得非常的明快,然后你看他的这个用色,其实是浅蓝色呀、浅粉色呀,非常明亮,非常明媚。就是说你说他是个文学团队,但我觉得他们其实拍的这个呢,是一个清洗剧和快节奏的一个剧。

摄影呢,你也可以看到他用了很多很明亮的曝光啊,而且有很多镜头是大幅拍,那就是没有透视,就是说他都是很平面的一种设计,比较像广告片,比较像插画我觉得。 有一些是像插画,有一些像广告片,包括他那些人物的打光啊和一些场景的设计啊,看起来都是比较光滑。我觉得靳飞老师还是从宏观的角度来分析了。

其实我可以分享一下我当时的感受,就是相当的直观和感官性的一些冲击,因为我发现说这个卡夫卡长得好矮啊。因为这也确实是一个第一像,就是你第一眼看到他的时候你会想,这个是卡夫卡吗?卡夫卡不是一个一米八黑黑瘦瘦,然后体重最轻的时候是在120斤到140斤左右的一个人吗?

是,我想起来了。我看这个剧的时候第一个镜头,我就在想为什么他这么俏皮,因为他在房间里面跳来跳去做早餐,然后他还跟他朋友一本正经的说,这样做怎么样会有利于你的健康。就是一出场的卡夫卡是一个很俏皮的养生狂,对吧?

对,就是这个戏从第一集其实就打破了很多我们对于卡夫卡这个卡夫卡式的这个作家的一种对,一种刻板的印象。但是你又想一想,好像好像也对,因为卡夫卡在信里面其实他也写过,比如说他每天都要去游泳了,然后他每天都是要用那个什么咀嚼法来嚼那个坚果了,这些都有在书信当中和日记当中写过,但是就没有那么直观的呈现在你面前。

就你很难想象一个每天就是穿着短裤在那边做糙的一个卡夫卡,也不会想到就是说,虽然他在别的书里面有写到过他是一个很爱笑的人,但是你从来不会想到他是怎么笑的。所以呢,我在这个剧集的海报当中看到他不是有一个红颜色的那个微笑吗?其实我觉得有点恐怖,过来也觉得是可能小丑式的那种笑。

对的,就是为什么就是他会有一个这样子的黑红对比的一个大笑,然后呢,我又想到那本他跟奥古斯丁的那个对话集里面也常常会提到他会大笑,但是那个大笑好像又是一种很疲倦的然后又很讽刺的那种笑。那么这个剧集里面的笑又是什么样子的笑呢?反正我是觉得就是这个演员叫巴斯曼嘛,这位演员他有他的特色,他有他的喜剧的特长,不过老实说他在演绎卡夫卡赤的这个笑的时候,有的时候会让我觉得很尴尬和很毛骨悚然。

一开始的一集是有点这种感觉,是吧?因为首先这个明亮的世界你就觉得是一种格格不入,可能是那种白色恐怖片的设定吧。就是我在看这个戏的前两集的时候,我其实对他的就是这样的一个卡夫卡的直观的形象还是有一点接受不能。但是呢慢慢的我就会代入进去了,而且我可以领会到就是说这个主创团队,他们以作家的身份,他们确实是写出了一个作家式的或者说文本式的一个剧。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你会去看他每一集的开头,其实他都会有一个反问式的句式说,应该这样开头,比如说第一集应该是从马克斯布洛德开始写起,然后第二集的时候呢他就会说,不对,他这个故事应该是以这样子的开头,然后每一集的开头,他好像都在颠覆上一次的这个开头的方式,其实这个本身就是很卡夫卡的。

所以这个作品自己好像也在自我写作当中,不断的修改,不断的修改,不断的重写。对,还挺有意思的。不过当然了这个剧集当中也还是给我们呈现了一些我们特别想看的卡夫卡的经典段落,他小说当中写到一些经典情节,剧集是有在复现的。

对,这个剧集的构思呢,就是把每一集都作为一个切片式嘛。第一集讲的就是他最重要的一个朋友,也是他的推广者就是马克斯布洛德,然后呢相对的来讲就没有特别的带到某一部作品,因为马克斯布洛德其实是把他所有的作品都流传下来的一个重要的人物。

然后从第二集开始,第二集讲的主人公就是菲利斯巴尔。那么在他讲他和菲利斯巴尔和卡夫卡的交往的这五年当中呢,他就会带到了几部作品,比如说那个《在流放地》、《判决》、《审判》,对,然后什么《战斗的观察》,然后到了第三集的时候呢,主要讲的就是家庭。那么家庭这个主题里面所带到的作品毋庸置疑的就是《变形记》。

然后其实呢,就是《变形记》写的这段时间跟这个菲利斯巴尔也是有重叠的,但是你看这个时间段的重叠,因为它的主题变化了,所以它就单独的成为了一集。然后第四集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集,我认为这部剧里面我最喜欢的是第四集,就是讲他卡夫卡是吗?

对吧,大家就知道这个社畜的人生。这一集主要讲的就是他作为一个保险公司的职员是怎么样生活的。然后这一段带到了一战开始的那段,第四集其实没有主要的带到哪一个作品,因为在那段时间里面他忙的几乎是没有时间来好好写作的。但是他的新的上司就已经提到了《判决》这本书的杰克语的翻译是米伦娜。

所以呢,第五集就是直接以米伦娜的恋情,等于说是一整集就写了一次约会。对,那已经也挺有意思的。然后呢,就是到了第六集,第六集的时候他已经病入膏肓了,所以呢,就是出现的人物就是朵拉。那么相对应的作品就是《城堡》。是。

那么从这个第一集到第六集的这个脉络来看,确实也是非常的清晰,他其实就是把他写作的那个小说和他的这个传记给画用了,就是给套着一起用了。他当中比如说有一集当他走进这个房间的时候,发现他的未婚妻也好,还有其他的女性也好,就像法官一样坐在他的对面,他认为他自己当场就是受到了这三位女性的一个审判,两本传记作家都用到了这个桥段。

他其实是直接把这一段日记翻拍出来了,但是他确实还融入了他小说当中的那个人物。因为整个这一部迷你剧当中的很多看起来美好,或者看起来正常的场景当中会突然出现两个戴礼帽的穿黑衣的这些人,这个是他一个非常经典的角色吗?对,对呀,这个东西其实是影视作者加进去的,是一个融合的一个状态。

就比如说他去他的好朋友马克斯布罗德的办公室,因为布罗德自己也是一个职员,他在邮局,在邮局工作,然后你走进他的办公室呢,你就会看到一个很超现实的画面,有很多很多一模一样的人,然后在一个无穷千道的窗口里面做着一模一样的事情,就是融合了他那种卡夫卡式的一个世界设定吧。

我觉得如果说要把他的作品和他的人生融合起来的话,最经典的作法确实就是1991年的那部《卡夫卡》,索德伯格拍的。对,是Jeremy Irons来演这个卡夫卡。那部电影我觉得是所有在拍卡夫卡和作品当中我最喜欢的一部,然后他把卡夫卡的大部分的经典作品和卡夫卡的人生结合起来,而且脑洞大开还做了很多的戏剧的夸张的演绎,比这一部德剧要走得更远一点。

那个是一个完整的电影,大概两个小时左右。索德伯格呢,也挺有意思,他用了一些比较类型化的方法。对的,Jeremy Irons他真的跟卡夫卡长得太像了。不是长得像是气质接近,你看这个是我们对卡夫卡的一个刻板印象。对的,是的,我们看卡夫卡所有的作品,他可能都在书籍封面上录着他的那个大黑眼珠子盯着你,两个浓眉,是吧?

Jeremy Irons某种程度上也是这种长相的人,然后又高又瘦。那在那个故事一开始呢,他就告诉你这么一个人是一个保险公司的小职员,而且他的那个场景拍的就非常的像一个大场。那这个小职员呢,有一个同事就被人杀掉了。哇塞,这是一个以谋杀故事开始的卡夫卡事件。

然后卡夫卡就得去破案,卡夫卡就想这人去哪儿了呢?结果他一旦去找这个事情,发现自己踩到了一个坑里面,而且他工作的那个地方呢,远远的就能望见一座城堡,就是一个城堡的尖尖。而整部影片呢,不完全是以黑白来拍摄的,卡夫卡呢就冲到了一个调查员,当然这个剧里面也有一个真正的侦探啊,就是盯着他,同时有两个助手,对吧,非常典型的卡夫卡事场景。

对的,然后随着这个调查的深入呢,这个卡夫卡就开始亡命天涯了。当然这个故事里面还添加了一条无政府主义恐怖行动的线,是的。最终呢,Jeremy Harris的这个卡夫卡呢,他其实是进入了城堡了,通过一个文件柜背后的密道,然后从黑白世界走进了一个彩色世界的城堡。

这一段就拍得非常的超现实。这段就很妙啊,很楚闻人的世界其实,就是你以为城堡是个什么样的世界,结果发现里面还是一个文毒世界,只是文山慧海的那个东西更强了。而且那个城堡里面就不光光是我们所刻板印象当中的,是一个官僚体系的这个行政机关的这么一个影域式的城堡,而是一个科学变态的操控人类精神的这么一个恶性组织。

对,他其实也是一种低头帮的设定吧,不管是科技也好,还是集权也好,他最终就是把人的脑袋打开,然后控制你,让你完全的丧失自主性。索德伯格就把这个东西拍得特别明白,但是又挺有趣味的,他并不浅显, 是吧?然后就开始了亨伯特博士的爱丽丝曼用仙境大冒险。

对,这就是我觉得这个电影会完成的一个定义。而且最后他还有一个ending,就是Jeremy Arons的演的这个卡夫卡又回到了黑白的世界。对,我觉得这个结局也非常的好。

对。他没有迷失在,或者说他死在了那个彩色的城堡当中,他又回到了他的黑白的小世界,有那个远远观望到城堡的那个小世界,也就是杰克布拉格的那个场景当中。我觉得这个才是真正卡夫卡的人生的一个最终的隐喻,是他会回来。

马克斯布洛德和朵拉手上都有一些他的作品,然后菲利斯鲍尔手上有他的信件,所有这一些后来都是未经卡夫卡许可成为了我们的卡夫卡世界当中的资料,这件事情也是一个没有定论的公案吧,确实。

所以我觉得这个德剧第一集的时候就把外界的人,就是以记者的身份来采访马克斯布洛德这一段拍出来,我觉得放在第一集是相当到位的。是挺合适的,第一个场景就是卡夫卡在嘱咐布洛德我死了以后把我的东西都烧掉,对吧?

第一个镜头就是这个吧。对的,因为就是主创人员觉得故事要从这里说起才对。挺好的,他们选择了一个很恰当的场景。

那你记得1991年的那个版本当中是怎么样说的,是那个Jeremy Iris要通过坟墓爬进城堡前面,然后对来救他的人说,他从坟墓里探出半个身子。

对。我很喜欢这个设计,我说如果我回不来了,你要到我公寓把我那些东西都烧了,然后那个人说,没这个必要吧。他就把那个棺材给盖上了,对,然后又补了一句说老婆才会这么做。他也确实嘱咐过,但大家都没有这么做。

然后朵拉那一段拍的也很好,就是他对着镜头,就是这个片子里面有很多都是对着镜头讲的,打破第四面墙。朵拉讲的就是我并没有,这个卡夫卡最终的这个话语正是因为他特别嘱咐所有,变成一个传奇,变成一个传奇型的话语,因为他特别嘱咐要把所有东西烧掉。

就这个人就是不可能烧掉,他不仅没有烧掉,还千辛万苦地穿过了纳粹的封锁线。对,马克思布洛德是带着手稿穿过了封锁线,然后朵拉的这个就更讽刺,因为后来唐白就会告诉我们,朵拉后来嫁了一个共产党人,结果呢就是被纳粹抄了家,把这些他留下来的这些手稿都放到了那个档案馆里面。

所以呢,朵拉这部分的资料可能一直都还埋没在纳粹的那个长九公里的资料堆里面,这也太讽刺了。卡夫卡哭笑不得了,现实已经远远地超过他的小说了。

但我不是在九一年看的,我是后来才看的,然后因为那段时间有一段时间很迷Jeremy Irons,然后就把他的戏都找回来看了一遍。他好爱拍什么文学改编,《一树梨花鸭海藤》,然后呢后来我就回过头去找那个戏。

那个时候我就已经去过布拉格了,然后我看到Jeremy Irons走在查理大桥上面的时候,就是ending的那一段的时候,我心里想哇原来没有人的,查理大桥是长这个样子的。我们去的时候全是无恙无恙的游客,是我们看到的所有的布拉格的场景都是无恙无恙的。

但是就是布拉格入夜了之后真的是非常的安静,而且就是那些石板路。在这一次德剧的第一集你记得吗?卡夫卡跟布洛德刚刚认识的时候,然后他们就我送你回家你送我回家,然后来来回回好几次,讨论舒本华,讨论舒本华。

就是那一段都是在布拉格的老城区的小巷里面拍,这个就跟我当时去的时候半夜,就是在外面乱晃的时候拍到的场景是一模一样的。整个小巷就是那种灯光,然后石板路干干净净的,然后一个人都没有。

我去的时候也很早了,十几年前去的。我就是对那个福尔塔瓦河的印象非常深,我觉得那条河非常美,就是很宽阔,然后它有一种和西欧的河完全不同的气质。

对的,它那个老城市有一个城堡区。对的,那个城堡区就是斜坡你记得吗?我记得,我记得,就那城堡其实很大,可是呢你其实在因为你的坡底下,你就是看不到它的全貌的。

是的,你永远都是只能看到它的一部分一个残角。主要是尖顶,主要是尖顶。然后我记得当时我也是跟着大家,就去看看卡夫卡的居所嘛,就是黄金像的那个。

哎,顾居我倒是没有进去,我去的是博物馆。对。好,你说顾居是长什么样的。非常的逼泽,然后很小。特别是因为它在街边,它那个所谓的黄金像,因为以前是中世纪的炼金术时代的地方,所以就叫黄金像嘛,但其实那个房子呢可能就是有一半在地下,非常的逼泽,面积也非常小。

现在可能只有一个小小的柜台,给你卖点明信片什么的。你在里面看了一圈呢,你就出来,你就会想你住在这地方的人,他确实写不出什么快乐的东西。但其实卡夫卡在那里只住了两年吧,他31岁才跟他的家庭,是他那个租的那套房子。

对对,是的,不是他父亲的那个家。在那个德剧当中,其实他们是有访他们原来的那家商店,做了一个新的商店的。但是你知道吗?就在第七集,就是狗狗的那一集当中。

他有拍到当年他爸爸就是赫尔曼·卡夫卡开的那个妇女用品商店,现在变成什么你知道吗?变成了一个torture museum。救命,对,然后就是酷刑博物馆。那个我也去过,其实是一个很搞笑的地方,就是他把中世纪的一些酷刑啦,还有各种各样折磨人的那些东西,罗列在里面。

突然就再流放地了,但是你就会觉得说很荒诞的,就是把那个他父亲当时兢兢业业打到的那家商店,最后变成了一个torture museum。这个真的就是非常的卡夫卡。好烦粉王。

不过话说回来,我问一下你啊,就是套开这部德剧先不说,你最喜欢的卡夫卡的作品是哪一个?我一开始读他的作品是读短片,然后小的时候读的时候印象最深刻的是两个,一个是《其同者》,还有一个是《地洞》。

对,我倒没有觉得《变形记》特别吸引我,《变形记》其实挺通俗易懂的。但是其实我最受感动的是他写的那个《致父亲的信》。对,我觉得那个能够看到他基本上所有的情感和想法的核心。如果说卡夫卡是一棵树的话,我觉得那篇文章就是那个树根,然后他所有的东西基本上都是从这里长出去了。

我看《致父亲的信》很早,其实就是对于自己跟父母这一代的隔阂吧,就是代沟,对于代沟问题感兴趣的时候,看那个文本会觉得有点过重了。我觉得我跟我父母之间的矛盾好像,不至于,不至于,不至于。

所以呢,就是当时只是觉得不至于,但是呢,没有去深入的了解说他跟他的父亲之间的这个矛盾,到底是有多重。然后到了看传记的时候,我觉得就是传记还是有必要看的一个原因是,它真的可以告诉你社会背景是什么样,家庭背景是什么样,然后性格背景是什么样,这些其实都合并起来才会导致出了这么的最终的一个结果。

因为你是通过阅读来触及到他的这个父子世界当中的的吗?那我在读这个信的时候,我当时就有一个很明确的感受,这个感受就是说这封信读得懂的人一定是读得懂的,然后没有过类似感受的人,他是不能理解这个所谓的暴君一样的父亲究竟做了什么的。

比如说他说他有一个童年的创伤,就是他半夜起来要水喝嘛,然后他父亲很生气就把他扔在阳台上了。最让人难过的是什么,是他一直在自我反省,他一直在跟他的父亲说。 他说各方面我都对你有负旧感。他没有说就是父亲是他憎恶的对象,是他仇恨的对象。他一直在说我之所以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是因为我顺从你,我没有叛逆。我不是反抗你,是因为我顺从你,所以我变成了这么一个让你看不上的儿子。

当中写到他说我的写作都围绕着你。我写作不过是在哭诉我无法扑在你怀里哭诉的话。就是写到这个程度已经是完全抛心抛肺的,抛开什么写作技巧,抛开什么。但这封信他父亲永远也不可能看到,就没有看到。他死了以后没多久,他父亲也死了。

所以就是他的那些隐喻,他的那些小说,他那些技法,不过是围绕在这些很小的情感核心上面建造起来的。所以就是阿尔特的那本卡夫卡传里面,他从头到尾也是提,就是强调了这一点,是吗?对,强调了这一点。但是他不是从这个写父亲的信这一点出发,而是把它归结到卡夫卡永远都有一个儿子心态。他是一个永恒的儿子,他永远是一个儿子的心态。

所以他对于那个强权,对于女性,都是有一种永远摆脱不了的儿子心态。包括就是他跟妹妹之间的那种感情的基础,是在于我是一个儿子,所以你是我的妹妹。但是当妹妹出嫁了之后,其实这个儿子的心态就又没有了。又会变得很暧昧。我觉得卡夫卡这个儿子的形象,启发了好多好多人。

你想想看二世纪有多少作品,其实是有这么一个儿子的形象在的。我跑个题,不知道为什么就读他那个判决,就是父亲命令他去跳河,然后他就儿子就跑出去,然后从桥上跳下去了嘛。他跳下去以前好像还说了一句说,我永远爱着你们。这个就会让我想到安野秀民的那个新世纪福音战士,所以我说我跑个题嘛,跑得挺远的,不过挺像。

对啊,所以我说他其实是个文学形象嘛。他虽然这个也是他的亲身经历,但是这个儿子的一个文学形象其实就真的有很多地方我们都能够看到。你面对着一个很强大的,你没有办法抗拒的父亲的时候,父亲说你去死吧,然后那个新一系就说,好的,那我就去驾驶这个战斗机器,然后战斗到死给你看,是这样的一个东西。

这个网声里面说,其实就是一个父权的受害者,对于父权的一种印象,但其实他的父亲自己也是一个父权的典型产物。你也可以说他父亲自己也是个父权的受害者,这是一个世世代代这样子的一个延续啊。然后我想应该很多人都会联想到海边的卡夫卡吧。海边的卡夫卡这个东西,主说太明显了。

对对对,很多人搞不好都是因为村上租住才开始看卡夫卡的。对,就是他们这种父子的关系,父子的纠缠,这些儿子其实你想想看,就是他们这些作家故事当中的儿子,没有一个人是真正的最后变成父亲的,就都停留在这里了,停留在永远的儿子身份。对的,是这样的。

就是他的作品和他的人生好像互为成于一样,一个就是他活到四十岁嘛,其实还正当壮年就死去了。他没有能够完成,比如说像他父亲期待的,他自己也成为一个父亲,他就没有这半截的人生。他从头到尾也没有从儿子心态走出来说,我想成为一个父亲。对,他一直就连这个愿望都没有起过,对吧?

所以你想施塔赫为什么用了六百多页,写了一个早年的卡夫卡传的上半截,你想想看1883年到1910年,他就始终在一个儿子的状态,竟然就有那么多东西好写嘛。他到底写了些什么呢?其实这一段就像你说的,是他的一个人生的基础,就是他小的时候作为一个儿子是怎么样的,然后他去读书了之后他又是怎么样的。

还有,就是他作为一个儿子里面有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这个传记的前面的将近一百页,其实在告诉你他们家的这个犹太背景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犹太身份其实一直是在慢慢的淡化当中的,尤其是像他的父亲赫尔曼,想要成为一个商人,想要成为人上人,那么他在这个当中就势必要做一个去犹太化的动作。

所以他是从语言上面,从经营上面,从居住环境上面,从心态、宗教等等方面,都已经远离了这个犹太传统。所以他们家可以说是典型的西方犹太人。到了卡夫卡二十多岁的时候,开始结交新的一些朋友,包括马克斯·布洛德,以及那个很多的犹太人的文艺青年,包括出生于波兰然后从俄国来的这个犹太的演员,用以滴叙语来表演的这个演员勒维。

这些人其实都是代表着一种更像是东欧的犹太人。所以在他的早年的生活当中,他接受到了很多西欧犹太人和东欧犹太人之间的这种矛盾和冲突。在他早年的生活当中,就已经感受到了犹太复国主义对他的一种吸引,但是他又无法融入。种种这一些其实是他在完全进入文学创作之前的自我认知方面的一部分,重头戏的一部分。

犹太的那一部分呢,就是狙击当中其实也有很多呈现,比如他和菲尔斯巴尔谈恋爱的时候就一直在说,哎,我们将来也许有一天可以一起去拜勒斯坦。那么这个承诺其实变成了他们爱情誓言当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这是他们第一天晚上认识的时候就说到的一句话,但其实在后来他慢慢的就意识到,他跟犹太复国主义之间是有很大的隔阂的。

他一直一辈子都是在学犹太的这个语言,学这个宗教,然后他也在很多场合说过我跟犹太人有什么关系。我觉得他对于菲尼斯巴尔也好,对于这个犹太复国主义也好,他还是有一种想接近人的,想接近一个群体,想有一个归属感的这么一种心理倾向,并不是说他真正的要去找一个自己的犹太人的根。

那我觉得他可能对这个东西的心态还是比较复杂的吧,就是到底怎么去面对。这个特别是卡夫卡死得很及时嘛,他本来想要参加一战,但是没有能够去成。那他死了以后没几年,欧洲又打二战了,然后他的三个妹妹也悉数地死在了集中营。那二战之后有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强烈的冲突,这个冲突一直延续到我们今天的时间。

所以就是这一部2024年的德剧,他在写卡夫卡故事的时候,他一定会把犹太的这条线放进去。因为在此之前,也就是我们之前看到的所有卡夫卡的剧作当中,其实这一部分相对来讲就都被弱化了,或者甚至不会去提。大家提的更多的是一个人和集体之间的,现代人和官僚体制之间的一些矛盾跟冲突。确实他可能现在屡次的被人提及了,也更多的是出于这方面的冲突。

我想问你的是就是你在看这个德剧的时候,有哪些场景让你觉得值得一说的。否则我们都一直在讲卡夫卡的故事就跟德剧,这个剧本身离得越来越远了。这个剧里面我就是一直很期待看到他那些想说部分的还原。对于他父亲的描写我觉得我不是特别满意吧。

不满意的点在哪里?太喜剧化了。他父亲一开始出现的时候就是对着他生气嘛,然后就骂他们家女仆。当然这也是卡夫卡写的,但是你整个感觉那是一个儿童剧,那是一个非常轻描化的,甚至是一个喜剧闹剧当中的那种形象。我觉得他有一点把卡夫卡那种深沉的痛苦给庸俗化了。

这个我们可以拿出来说一下,就是我们在2024年看到的这个德剧,其实会不会是适应当今的观众的一种心理需要来拍的?我觉得是有。我觉得特别是在我们这个互联网的时代里面,大家也都比较愿意接受更轻快的东西,剧集可能就有意识地做了很多这方面的消遣,他把一些本来应该其实是非常严肃的痛苦都给拿掉了,都给消解掉,用比较明亮的画面啦什么的这些做了一些我认为是很时尚的改装。

是的,确实时尚这个词我觉得用的是对的,就是他做的比较可口。对。你能想象吗,卡夫卡做成一个马卡龙式的东西。没错。我觉得我当时就是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刚刚开始看的时候我不是还跟你说吗, 我说看这部戏的时候让我想到了去年翻拍过一个大卫·科波菲尔的电影,然后那个电影其实也是同样的手法——对,明亮,然后马卡龙色,然后热闹,把那个经典的文学作品当中的沉重的部分都轻描淡写地化解了。

我当时就在想这个会不会是一个当代的一种趋势,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人来对这个所谓的经典的老祖宗感兴趣,因此我们现在要用一些现代年轻人能够get到的点来做这些翻拍才能够达到目的,会不会是这样?我觉得它是一个双刃剑吧。就我个人来说我不反感它这样做,但它就像在你的食物里面加了一些幼食剂,我觉得是加了过多的香精的感觉。

它加了这些东西之后呢,它其实就不是原来那个东西了。你说的在那个什么一点,它其实做的是文创,它不是文化,它做的是文创。文创这个词用的非常大胆,对吧?但是呢,我也理解它为什么会这样做,就是我并不是说批判它啊,就是你这样就是把它经典化,好像我们一定要这种赵本轩可能去做,我觉得也大可不必了。这确实也反映了当代的观众和读者,对于经典的看法也在发生改变,这可能也是经典的命运吧。

因为你既然是经典你就应该经得住这种糟践,重读。经得起不断的重读。卡尔维诺说的,我觉得就是说这个事情其实米兰·昆德拉对此有过叙述的。简单的来说,其实我们就是在把一切复杂的东西都简化,那么对于它来说呢,小说已经是一种相当复杂的载体了。可是在小说不断的演进当中,大家还在不断地简化小说,以至于说大家现在看起来说只求一个故事。

那等到了电影呢,电影是对小说的更加简化,电影对故事的需求就更强,其他东西的需求就更弱。那现在大家电影也不看啊,就一再一再的简化,其实是非常,怎么说呢,就是非常无奈也非常堕落的一件事情。从艺术的角度来说,那你看这部德剧当中,就是期待看的那些作品的翻拍的部分,你会不会觉得这个倾向更明显了呢?有啊。

比如说在流放地,我第一次读这个小说的时候,我就深深地为她的这个画面所震惊,反正在我脑海里的这个故事不是这样的。她绝不是这样的。你想象中的会是什么场景呢?至少在我想象当中,这个故事当中有一种极端的残忍,可能是她写过的最残忍的故事,而这个残忍后面又有着非常疯狂的想象力。

首先她用的这个就是一种,把你的罪用真刺在你的背上,判决书刺在你的背上,这个东西是高度隐喻性的,但它又是完全视觉刺激性的,最终直到把你整个身体刺穿,然后变成一具尸体的扔到那个坑里去。特别是我记得那个小说里面,后来那个流放地的官员,它自己做上了那个新剧,它自己做上了那个新剧,对吧?所有的这些反转,所有的这些文学上的意味,所有的这些不可解释的心理恐怖,在这个剧集当中都跑掉了。

剧集当中它是用了一个明黄黄的环境,金黄色的一个场景。对,那个演员也演得比较喜剧吧。对,就是在流放地那个阿尔特的那本里面,他专门讲到对这个在流放地的一个分析,有一段给我印象很深刻。就是以前我们都会把注意力放在这个想象力和这个刑具本身上面,然后阿尔特的那篇当中他提到了一点,他说小说其实写到了这个旅行者,这个主人公看到这个机器出错的时候,他关心的是机器,他没有关心机器下面的那个人。

我第一次意识到这个主人公这个叙述者,这个旁观者的形象,这个是我以前在看流放地的时候没有意识到的。所以就是我在看这个德剧的时候,我特地留意了一下,就是他虽然在一个极度简化的一个大概也就几分钟吧这么一个场景,他确实保留了这个形象,就是有一个人在看。就他自己就是卡夫卡自己一直在旁边看。对。

然后当时我在想就是这个作家团队,他其实对于这个作品的领悟还是可以很深的,但是当他采用了一个电影的手法的时候,他就只能做到这样。我当时是这样想的。那我当时看到有一个片段的时候,我倒是觉得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就是在他拍城堡的时候,第六集的时候,我们基本上对于卡夫卡生命当中的这些主要人物已经非常熟悉了,然后当他进入到一个小说,你会留意到那个小说当中的弗里达是由上一集当中的米伦娜来扮演的。

对,然后那个小说当中的姓史巴纳巴斯,是由马克斯·布洛德来扮演的。然后我觉得这个改编还挺妙的,有点互闻。对的,他其实把他的人物和这个小说人物所隐喻的那些东西,还真的就串起来了。是的呀,这段我觉得还挺妙的。在这个德剧拍的这个城堡当中,他就没有出现前几部城堡的剧当中反复的出现的经典的桥段,就是他在村长家找资料的、找文件的那场戏。

因为就是城堡之前两个版本,一个是68年的版本和一个97年的版本。在这两个版本当中,就是这个铺天盖地的文书,都是一场非常经典的戏,而且都是可以和审判那个剧当中的法院文书当中的那场戏是可以对应起来看的。所以就是在这部德剧当中没有看到这场戏,可能时间不够了吧,可能就是因为经费不够吧,四十几分钟啊,你要让他把这个小说当中的这些经典段落都还原出来,有点难。

总而言之就是凯夫要刻画了这个文度世界嘛,肯定是每一个改编者都心心念念,就是要抓住的一个精髓,是吧。不管你有什么方法,那我们可以聊一下梅克尔·哈内克的这个1997年的城堡,这个故事可是很现代的。哈内克如果大家对他有一点了解的话,你知道他一贯的调情都是对人类极端的悲观,这个世界充斥着绝望以及这个纯粹的邪恶。

这一版的城堡其实开头非常吸引我,就是他用的那个演员是窃音风暴。对,一位德国演员呢,因为一位德国演员啊,他演这个K进入到城堡的时候大雪天,整个故事其实完全没有出现城堡这个形象,这一点我也挺喜欢的,就是这个城堡是隐没在画面之外的。然后我们只是被困在了这样一个时空里面,大雪封山,然后K就非常徒劳的在这个很厚的雪地里面,在这个村庄里面流连。

后面的情节其实和卡夫卡的故事大致是重叠的,但他用了一些哈内克自己独有的电影手法来拍。他用了一些断裂性的剪辑啊,还有就是到了最后的时候,这个故事没有结尾。原作没有结尾,然后每一次翻拍都有不同的结尾。哈内克到了结束的时候,就是突然死亡吧,这个故事是一个一个断章组成的,而且他这个断章之间的黑场还比较长,和普通的电影很不一样。

第二个就是他用了很多这个文学化的花围音来讲,有的时候他就是用这个花围音直接的去讲述出画面中的内容,然后最后只是写卡夫卡的小说就此夹然而止了,整个的电影也就这样结束了。就是他后面有一段文字来说就是说原文就是这样,对,原文就是这样。

所以我觉得就是哈内克的这个版本呢,它是比较刻意的忠于原著的。是的,非常贴近原著,但是就是说他跟那个绝望和阴郁的气氛也跟我们印象中的卡夫卡非常的一致。68年的这个版本呢是鲁道夫的那个版本吧,68年的这个在村长家里面找档案的那一场戏是我最喜欢的,我觉得拍的比那个哈内克的那一版更加的荒诞和小丑。

首先是他的那个文读的规模和数量更多,然后呢更旧,更破旧。而且呢,就是那个村长夫人就是一个老太太,非常老非常老的一个老太太。68年的这个版本有一个特色就是他们找了很多很多的村里面的这些老头老太。这些老头老太太的面部的特写非常之多,然后呢就是在那场戏当中呢,他的两个助手进来捣乱吧,一边推倒了那个文书山,一方面又开始折纸飞机,折帽子给老太太戴上什么的。

就是那一段戏我觉得从68年的角度来讲是拍的非常好的。我觉得后来的哈内克其实是有借鉴他的这一版的。68年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说他的画对白不多,远远没有小说里的多。他好像要拍成一个更加沉默,更加破旧,更加迷蒙的那样的一个村庄的氛围,而且城堡是有可见的,是可以看到的。

然后最有趣的是什么呢,68年这个版本他最后也是让他死了,也是一个戛然而止,土地测量员是有一个葬礼的。他没有拍到他死,他拍的是一段葬礼,村里面的那个老太和那个村长刨了个坑嘛,然后就是撒了把土嘛,然后就乘着马车要走了。结果呢,就是他那两个助手之一突然蹦蹦蹦蹦蹦跑回去,又从他的那个房间里面找出了他当时拿的那张文书纸,然后扔在了那个坟墓里面,电影才到这边结束。

就这个其实是导演的一个创作了,他给那个卡夫卡安了一个结尾,挺好的。对,就是卡夫卡自己在写这个书的时候,他也意识到,就是城堡到后来所有的片段,就是你说的那个片段,就是慢慢的线索已经从他手中脱离了,他已经抓不住他要写的真正的那个走向了。

就是为什么城堡跟审判不一样,因为审判写的时候,他是先写了开头又写了结尾,然后当中的时间就是把其中的那个不同的情节线封板进去。所以审判是卡夫卡写过的唯一的一部有头有尾的戏,城堡就是属于他,写了一个开头没有规定好结尾,然后就开始天马行空了。这就跟什么呢?就跟他之前的美国那本书是一样的。

是的,他这个挖天坑大王,挖了坑没有填。对,只有审判这个故事是填上了。说到这个档案呢,我觉得米兰·昆德拉说的还是挺到位的,在卡夫卡的世界里面,档案就像是柏拉图的理念,它代表的是真正的现实,而人的物质性存在只是投射在幻觉屏幕上的影子。他是这么讲的。

城堡代表的是一个个体跟集体之间的一个巨大的阴影,这个阴影对于现代人来讲都是可以懂的,所以它可以在无数的场景和无数的语境当中得到转换。然后米兰·昆德拉也说啊, 他说到我还生活在布拉格的时候,我不知道多少次听到人家用城堡这个词来指党委所在地,括号一种丑陋而且还很现代的房子。我也不知道多少次听到人们讲党的二号人物称为克拉姆,克拉姆就是那位神龙不见首也不见尾,从头到尾不见人的一个至高存在者。

但是米兰·昆德拉所说的确实是在他们那个语境当中,就是在他们国家的语境当中,才能够如此流利地运用这些阴影的符号。但是事到如今我们说隔了那么多年对吧,假如我们现在还说去一个什么什么地方办一件什么什么事,结果发现办不成里面背后有这么多这么多这么多的密道和那个后门和猫腻。然后这个时候我在用克拉姆这样的词,大家还会懂吗?就是现代观众可能就不会懂了。

我觉得大家就是对卡夫卡这些名词用得挺熟练的,现在有一种东西叫中国式卡夫卡,这些名词已经流行开了,只不过现在的档案馆化为了数字档案馆嘛,然后现在的克拉姆化身为无数的电子警察,或者是电子权威。我觉得陈宝现在包括卡夫卡,在大多数人的心目当中成为了一个符号,一个标签,但是真正他这个书里面小说里面的一些动人的地方,可能确实都已经被遗忘了,就是他只剩下了一个标签,比如说克拉姆。

那你说克拉姆的时候,其实陈宝这个故事里面每一次被翻拍都去掉的这个环节,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环节,相对于陈宝呢,审判在这个德剧当中的改编你满意吗?审判我因为看了奥区威尔斯的那个版本, 是奥区威尔斯因为在好莱坞无片可拍,才跑到欧洲去拍的一个片子。他里面的那些演员都是欧洲演员呀,让那是新浪潮的演员呀,就是他拍特里福的电影的嘛,还有我们的西西公主。

奥区威尔斯嘛,大家都会觉得说他声名在外,公民凯恩的导演,但是他很多年后来就一直在好莱坞赢得了他的坏名声。他的这个所谓的坏名声就是对艺术家的脾气,导致于没有制片厂愿意接受他,愿意给他用钱去拍。他很珍惜的在欧洲得到了这么一个机会,结果他居然选择了拍卡夫卡的作品,就是审判,我觉得这个作品是个杰作,但是他的精神内核和卡夫卡好像是完全矛盾的。

展开说说我们可以以结尾为例呀,奥区威尔斯几乎是一比一的复原了这个结尾,除了最后一两,用了个炸弹。对,除了最后的一个镜头,就是这个镜头,我觉得他把整个故事的利益都毁掉了。你记得卡夫卡是怎么写那个结尾的,就是那个刀。对那个刀两个人就推来推去嘛,对,但就不肯下手。这一段他是拍了的,对,但最后呢,K就是被人捅死了,K其实是很配合的,超级配合。

没错,你也可以说他是配合,你也可以说他是顺从。奥区威尔斯就没有这么拍,而且呢,他最后让就是薄金斯演的这个K发出了神经质的大笑在那个柴石场里面,而且不知道从那里搞来了一堆堆的炸弹,从那个坑里面就爆炸了,自爆了。那奥区威尔斯其实就把卡夫卡写的原来那个结尾,说K像一条狗一样死去,变成了K嘲笑着柴子手并且勇敢的死去。你觉得这能是一回事吗?

他每一个场景都拍的阵仗很大,我觉得他这个阵仗大。 从爆炸这场戏就能够看到的非常明白无误。还有就是包括开场就是把那个看门人法之门的那段故事。在法的门前,非常郑重其事做了一个动画来开场,幻灯片。对,然后我就觉得说奥区威尔斯他控制场景的能力非常强大,以至于他每一个场景都过于大了。

他就是这种口味啊,就是过于大了。不光是场景大,就是他的个人其实也很大,对的。他自己在里面不是演了一个律师吗?我觉得这个律师完全不是卡夫卡会,他那个律师好像是会要写的角色,好像是吸血鬼城堡里面那种将死的,对对对。

他之前不是拍过麦克白吗?就是在文艺复兴的剧里面会出现的那种暴君,包括像《勾名凯恩》里面的那个凯恩,他就是在一个豪华的废弃的巨大的宫殿里面,有一个非常暴躁的君主。威尔斯是这样认定自己的,所以他自己塞进了这个故事里面去,然后他庞大的自我和庞大的身躯就无处不在。

这个让人就是很恼火。你要说他的个性和他的这个画面的特质,不符合卡夫卡故事的特质,但是非常吊诡的是他为什么选择了审判这个故事,因为我觉得他自己把自己影射到了这个没错,故事当中。就是他把他自己的经历当做了一个victim,你知道吗?

对的,他其实审判里面的被害者其实就是他自己。没错,他就是把自我投射在里面了。你看我是一个被好莱坞迫害流亡欧洲的大导演,所以才会那么的大,那么的阵仗,那么的爆炸什么什么的。但是你别说,就是说他里面有一些场景拍的确实还比较精致,就是相对于别的版本,其实是精致,就是他的这个影像能力是超绝,真的是超绝。

所以我说这个作品是一个杰作,然后威尔斯为自己的辩护词是这样的。他说要是卡夫卡活到纳粹这个时代呢,我肯定他不会再经历六百万犹太人被屠杀的惨剧以后还忍心写这样一个结局。所谓的这个结局就是KB同死的结局,像狗一样。他就说卡夫卡的审判中展现了对纳粹暴行的预判。

我看到这句话,我觉得说他就是把卡夫卡当作是一个政治预言家来看待的,这也未免有点太小看文学的力量了。我觉得其实他描绘的这个世界早在他自己出生以前已经存在了,而且在纳粹之前和纳粹之后也依然会存在下去。其实就是卡夫卡是一个对于时事没有那么敏感性的一个人。

这就会让我想到以前那个谁,我有点忘记了,就是批评乔治·阿威尔。他说乔治·阿威尔不是写1984吗?但是他是怎么写的呢?他是利用爱情和性来反对政治,其实这个也是把爱情给简化了,就是把它政治化了,把它变成了政治的反面。那我觉得卡夫卡式的世界是超过政治的世界的,他可能在卡夫卡本人诞生以前很久就已经存在了。

所以这个电影在影像上面非常杰出,但是至于里面的精神内核,我觉得就见仁见智了吧。奥金·威尔斯总有一种那种美国式的好心肠,毁了这个非常欧洲的故事。我想说的是德剧的这个版本,我没有什么太深刻的印象,他只拍了一个开头,对不对?对啊,就是这种蜻蜓点水式的拍法。

好,现在我们来进入一个新的话题。我想问一下金飞老师,这部德剧没有涉及到的卡夫卡的一些细节,让你觉得挺可惜的。没有涉及到的卡夫卡的细节啊,我觉得他给我的已经超过我需要的了。就除了我刚才说的那些对他作品的改编的部分,太清定点水了,也太随俗了以外,其他的就是关于卡夫卡的生平,还有就很多东西,其实我是不知道的。

我可没有勇气去读两千多页的卡夫卡传,所以其实他给我提供了一个挺好的方法。他像一个写的挺好的导论。那你想这个剧面对的观众无非就这两类,对吧?一类是对卡夫卡的作品已经有了解的,而且喜欢的,而且了解他的人,还有一类就是普通观众了。那我觉得这个剧集无论从哪方面来说,他逾越了这两类人。

不了解卡夫卡的人会觉得,也许我可以去读一下他的作品,了解他的人会觉得差的也不是那么远,最多就是有点片段性的失望吧。搞不好还会劝退了,有一些人本来想鼓起勇气看卡夫卡的作品,结果看了这个德剧了之后就觉得,不过如此,算了算了不看了。

反正我告诉你,我当时看的时候特别想看的一个镜头,始终都没有看到过,就是卡夫卡游泳的镜头。但是他有去泳池了,他只是去泳池,他只是换衣服。但是我一直很想知道卡夫卡游泳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姿态,真的非常想知道。你这个好奇心是为什么呢?因为你想游泳在他的日记和他的生活中,是占有了一个多么大的比重啊。

第一次世界当然爆发了,还有去游泳,对的,那著名的那一段对吧,早上宣战,下午去游泳学校,这个都是最著名的一些桥段。然后根据那个传记作家的整理,卡夫卡这一辈子在游泳池里面度过的肯定不止一千天。哎,为什么只拍到游泳学校就没有拍游泳池呢?可能大家会觉得这是个无关红指的片段吧。

我们要不要聊一下卡夫卡和大家的工作啊?那我们现在听到卡夫卡当然有很多时候就说,哎呀,他是一个多么伟大的业续作家,因为这个人白天还要上班,晚上还要写作,真是太了不起了。卡夫卡传里是怎么写他的工作的呢?卡夫卡传里写的工作跟这个德剧当中拍的非常的高度相似,就是这个德剧可以说是有板有眼的把这个拍出来的。

就是首先他是怎么获得这份工作的,那个传记里面写的非常的清楚。他也是跳过槽的人,而跳槽的手段都是相当的干净利落的,绝对不拖泥带水。然后他找到了这份新的工作了之后,得到了上司的很大的赏识,而且他也做得非常的好,就是业务能力非常的强。这个在德剧当中拍的相当的精彩,就是他一个人巧奢如皇对的一大帮机器厂商,对吧?这些都是拍的非常好的。

所以我最喜欢的就是第四集,职场剧。职场剧。但是你知道吗,这个职场剧里面有一个基本信息,其实跟现实是不符的。在那个传记和他对话集当中,你会看到他的工作环境没有那么好,他没有一个独立的办公室,他是跟一个同事分享一个职业的对,而且就是他跟那个对面的这个同事非常的不对付。对,工作环境很糟心的,其实完全没有拍出来的这么堂皇。

说什么马克斯·布洛德和奥斯卡,他们还能到他的办公室来聊天,并不会。对,是的。我记得后来卡夫卡有一个小谜题嘛,写了一本书,就是《我和卡夫》。奥克斯都,对吧?他里面就写到他去办公室找卡夫卡博士,他很尊敬他,就是毕恭毕敬的去找他,然后稍待的就写到了他办公室那个很不对付的同事。对,不过卡夫卡的态度其实还比较宽厚,只是他那个同事很嫌弃他。

哎呀嫌弃不都是互相的吗?开给同事啊,就是觉得这个人在干什么,这个人每天自以为是个高高在上的作家,其实他怎么怎么样,就写了这么多一些东西啊。然后他这个工作,哎,说实在的,我们现在好多人的工作根本没有他这份工作好。怎么讲呢?他这个工作的内容是给受到意外事故造成人身伤害的工人进行调查,然后要确定相应的赔偿金,对,要划等级,划等级,然后确定赔偿金。

对,但是他早上八点钟上班,他下午两点钟就可以走了呀。但是进入一次大战了之后,他就没有办法两点钟下班了。他即便能够两点下班的时候,他也对这个工作抱怨很多的。对的,他就说这个工作占用了我很多的时间,让我没有办法去写作。其实他也好像不是特别讨厌这个工作,他只是很烦,这个工作占用了他干另外一件正式的时间。

可是人生就是这么一点时间,对呀,对呀!我想他现在引起好多人的共鸣,可能也真是因为这一点嘛。CCTV读书频道介绍这本书的时候,说的卡夫卡就是社畜的嘴涕,这个标签好像确实到处都能够看到,因为他有一些句子就会被大家摘出来嘛,什么我这个一点也不想工作,我勒死了。但是其实不是这样的,他工作还挺认真的,非常认真,而且他的工作能力也确实很好。

所以到了1915年,他收到一战征兵令的时候,他们公司还不想让他去,就给他安排了一个职工延期,说你不要去向前线,这个事情不适合你,你应该留在这里给我们工作。这个里面有两个讽刺的地方,一个讽刺的地方是,一个社畜为了逃离办公室,竟然愿意去上战场。对,然后另外一个讽刺就是公司为了留住一个好的员工,竟然可以用这种方式去逃避兵役,对吧?但是很悲惨的事情就是,仅仅过了两年啊,他就得病了嘛,对吧?

那么这个公司想说这么一个优秀的员工,我们还是给他点津贴吧,还给了好长好长的病假。没错,我就羡慕死了。我跟你说,你羡慕啥人家是病假,那也很羡慕。你没有上过班,你根本不能够理解。那我也不要病假。那不行不行,病假我还是需要的。对对对,真的,你不懂我们这种上班社出的苦。

是这么一个职业历程。我看第四集的时候,其实挺感动的,就是我看到他虽然没有去上前线,但是他在办公室里面每天每天接受那么多伤残病号的这种客户。我可以推想,他当时的心境是什么样子的。是的,我满欣赏就是说,这一段德剧,他能够把这一维度拍出来。对的,这个维度直观地呈现在你面前。

否则的话如果你只是看传记或者看他的作品,你会觉得这个人也就是一个社出而已。对,他不仅仅是这样,我觉得他那个剧中这一段,有一句台词实在是写得太好了。他说战争伤害也算工伤。对啊,我觉得这句话就足够把整个世界从十九世纪那种浪漫主义上面给拽下来摔得粉碎了。因为当你的国家就是一个企业的时候,那我们所有的人都是国家的社主,国家被企业化了,所以人都是国家的小职员,而整个的官僚世界就是你根本不可能去讨论那一个世界了。

对,20世纪就是一个把世界办公室化的世纪了。所以就是在那一集当中,除了讲到了这个战场上面回来的工商人员的这一段很触目惊心之外,其实还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他拿到了捷克人的护照。对,他拿到了捷克的护照,这个事情可能有一些观众就会错过这个点,但是你仔细去想,这个其实意味着一个世界格局的一个变化嘛。

就是捷克这个国家他们的政治地位和那个德意志国家的这个分裂和冲突,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没错,因为他虽然出生在布拉格也在布拉格生活了很长时间啊,但他生活时代那个布拉格还是奥匈帝国的一部分。但一战以后整个奥匈帝国就解体了,整个就没了。对的,所以就是说卡夫卡是年轻的时候,其实是处在一种三种文化的冲击当中的。

没错,他生命的最后几年的那个顾名之分就是捷克人。那个据集的处理是他当时还得西班牙大流感,堪比这个新冠大流行,死的人比新冠要多的多的多的那么一场大流感。然后在流感的高烧当中,他的朋友们跟他说,你现在是捷克人了,然后你以后要说捷克语了。

那最后我们还是要来说一下卡夫卡的作品吧,因为这部德剧总共只有七集,所以他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对不对?包括像美国,还有我很喜欢的《饥饿艺术家》《乡村医生》,这些作品其实都没有带到。你最初接触卡夫卡和你现在看完这些了以后,有没有什么他的作品你印象有改观?印象改观倒没有,但是印象不断的加深会有。

是哪一部呢?我读《审判》早年其实是没怎么读懂,我觉得《审判》是个挺不了的故事,就是他最后也没有讲他到底办了什么罪,然后就是小的时候读嘛,你总是希望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有个道理吧,对吧?有个说法结果最后也没有,然后这个人还死了像狗一样,就是小的时候是没有读出他自己主动的那一部分。然后到了年纪大一点的时候再读,你就能够读出的不仅仅,年轻的时候读的时候是知道了外部世界对一个人的迫害和无理由的这种强制。

然后到年纪大一点的时候读懂的是一个个体,在一个被宣判有罪的世界当中,你自己的一个态度,你的主观的配合和你主观的抗争,以及你主观的抗争的无谓的流产,这些东西是年纪大了之后才能够读懂的。然后还有就比如说《饥饿艺术家》我蛮喜欢的,因为已经是他晚期的作品了。对的,我觉得就是《饥饿艺术家》,还有包括像那个《猿猴给那个科学院的》,这些让我觉得卡夫卡不仅是,就是他对于很多东西的开放是一般的作家所没有的。

就是你会觉得他写的很杂。对,他写的这些其实是他在写长篇的时候的,就是休息的时候写的一些小的作品,但是恰恰是这些小的作品,你就会认为说他不是那种一定要写宏观的东西,就是那种随笔的碎片之类的。对的,我很喜欢《饥饿艺术家》。好,我们进入推荐环节。我今天要给大家推荐的是米兰·昆德拉的不解之词。这本非常的薄,讲到的很多的不仅仅是卡夫卡的, 而且是对于布拉格文化气质的一个解析。

其实牵扯到的人包括了捷克的很多的音乐家雅妮切克啦,还有作家像这个哈谢克啦,就是我们可能很少有人意识到像那个好兵帅客你知道吧?我知道。对的,其实好兵帅客写的那个哈谢克和后来的那个查佩克,他们其实都是跟卡夫卡是同一个时代的人,都是在布拉格这个文化氛围当中的,但是和他们相比的话,你就会觉得卡夫卡的特殊性在哪里了。

然后就是这个卡夫卡画作,名字叫做《卡夫卡的卡夫卡》,然后副标题是,念起来还挺带劲的。对的,就是副标题是弗兰茨·卡夫卡的163幅画作手稿,大开本的精装本的新书,也是为了纪念他四世一百周年推出的一个中文世界首次推出的一个作品。像我们在德剧的片头看到的那个小人,这种火柴人的形象其实是卡夫卡自己画的。

那么在卡夫卡的画作当中其实有一些是很比较成型的,有一些其实也就是涂鸦性质的,这个就是他跟那个奥普斯都的对话当中,藏藏耶耶要把自己的那个画作遮起来的那些内容, 还有一些呢就是像那个马克斯·布洛德和卡夫卡,他们交往的时候会留下来的一些手稿啊,信件啊当中的一些插画,这些都已经被保留下来了。然后在这个画传的最后呢还有几篇文章是非常值得推荐的,包括像Judice Butler的那篇长文的一个导读,我觉得写的挺好的。

他能够从这个卡夫卡的笔触当中去分析了很多卡夫卡的精神的状态和他的一种审美的倾向,而且他认识到了卡夫卡的画并非是文字的附属品,就是这些画作本身是为了打破文字的束缚,这个我也觉得说得很好。所以就给大家推荐这本非常重磅的《卡夫卡的卡夫卡》。好,那么我要给大家推荐的一个关联作品呢,其实也是一个剧集啊,这个剧集是2022年由苹果这个流媒体投拍的,他应该马上就会有第二季出来了。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叫做《人生切割术》。

这个导演很有意思,Ben Steeler,非常有名的好莱坞喜剧演员,这个设定我觉得非常的妙。他还有一个译名叫《离职》,其实他真正的故事是讲离不了职。对,他可能是用了分离这个意向,就说在未来呢,大家可以通过一种非常简单的大脑手术,就把你整个人分成了上班的人和下班的人。就上班时态和下班时态,差不多。

就是你在上班的时候呢,你是不记得啊,你就是工作外你还有另外一个种人,是另外一个种人。这个很像经过Parch的那些人,就是野兽里面说到的那种清洗法。总而言之,从通过技术的手段把你这个人格给切开了,你可以这么认为吧,完了以后呢,当你下班了以后啊,你确实还是可以下班的。当你下班了以后,你就完全不记得任何你的这个工作是什么。

很适合在保密局工作的人啊,对,你连保密协议都不用签了,对吧?横竖你也不记得。但是有意思的就是说,大家还可以把这种切割术用在一些别的场合,比如说你怀孕了,你想生孩子,但生孩子这个过程太痛苦了,你不想想起来,你就可以做一下这个切割术。就是说你可以间断性的把你的记忆给封存起来,或者就是忘了。选择性记忆,是的,你确实还是你,你确实还是你这么一个人,你的身体,你的头脑,但是你的人格就是被这样分开了。

那这种分割术被用在了职场上面,这个故事它也是一个非常卡夫卡式的世界设定。四五个人在一个办公室里面,你每天面对的就是这么几个人,然后那个办公室就非常的巨大,就是一个迷宫,你要去什么部门找什么人,这些人到底在干嘛不知道。然后每一个人都在坐着,似乎很忙碌,但是有完全不明意义的时期,就很像是一个捷径版的城堡里面的皇家旅店。

好家伙,所有的秘书一个人一个房间,日日夜夜门口都会帮你按时分派好几千份文件要看,就是这样一个管理文件的机构。但是这些文件究竟从哪来到哪去,派什么用这些精手文件的人,他自己也不明白,对吧?就是那个乔治·阿威尔的那个故事里面,也是这样的设定。他不是给真理报工作吗?他就是送一些小纸卷,至于这个庞大的系统会把这些东西送到哪里去,没有人知道。

所以这个故事当然没有卡夫卡的小说写得那么精妙啊,就它有一个巨大的阴谋论在背后。哎,这个就有点俗了,但它里面确实讲到了一些就是在我们今天的这个后技术时代,这些东西对人的控制其实是要远远强过卡夫卡那个时代的。与时俱进嘛,控制的手段也会与时俱进嘛。就比如说这个导演就是我们这个德剧的这个导演,他就说这个卡夫卡他在这种工作时候的这种感受在互联网时代是有很多的共鸣的。

对,人在一个不把人当人的官僚体系机构当中的感受,这些现代人当代人都格外的有感触,确实是一个当今社会的痛点。然后《人生千克术》这个剧里面还有一个我觉得特别反讽的点,就是这个公司在这个剧里面是个我觉得是个绝对的反派啊,但这么一个剧其实是苹果偷拍的。就苹果自己本身,就是大家想想他1984年拍的那个广告,它是一个什么态度。

他今年出来的广告又是个什么态度,你联想到现实的话就会觉得非常的反省了。就一旦一个新科技出现的时候,大家都会认为它推动了生产力改变了未来的方向,但是这个新科技要成为一个推动社会的力量的时候,它就必定要进行商业化和行政化,然后它就变成了一个垄断性质的庞大的迷宫式的官僚的机构。

为什么事情永远是这样,为什么永远都是这样?所以技术进步论者的问题,他们的缺陷就在这里吧。所以你从这个角度去想,就是卡夫卡在一百多年前,他就已经非常充分地在第一线感觉到了这个事情,把它写出来了一个象征性的文本,这个还是很厉害的。因为毕竟在1910年的时候就能够写出这样的一个现代主义题材的东西的作家还是相当相当少的。他是个划时代的文学家,这才是为什么卡夫卡一直到现在都还有人愿意去读它和读懂它,它还会变成一个标签的真正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