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体验(阅读前的他人的反响,文字本身的情感、风格,阅读后他人的反响)对文字的感受有非常大的影响。比如一个你尊敬或信赖的人,潜意识里作为你判断的锚点,直接决定了你对某事判断的起点。
即使是看似相近的评论,说话者的动机和本意可能并且非常可能是完全不同的。
实情往往蛇形交错出现,因为事情在某些方面抓人眼球,总是先让人注意到,而有些方面或有些细节有其难以被发现的本质。主人公是活生生的人,有些话不一定经脑子,但有些话会暴露真实想法,脑中一辈子的经验就体现在没有上下文的几行文字里。
读者对这几行字往往需要做大量脑补,大量generalize的工作。而同一个行为,同一句话用脑补出的某种全貌来解释,其正确性之低应该是任何评论者本人应该意识到的。或者换一个角度说,对于同一个现象或事件,根本无法确定,不存在另一种全貌,对暴露出的事实有相同的解释能力。
没有任何观点是新鲜的,但人们喜欢重复,喜欢听喜欢的人和讨厌的人把经过历史反复咀嚼的话再说一遍。
说服他人,让别人接受不一样的认识,是极其困难的。认识是递进式的,diff式的,只能在现状上做小幅的修改,每次修改的幅度是有上界的。
反思,也就是跳出一层括号,看括号里的事情,是颇具智慧的。
常识能让你一秒内对事情作出判断,比如任何两个圆形和一个方形组成三角的分布,都能形似人脸;逻辑可以拆解常识,让人看到独立的圆形和方形。
解释和建设性是坠吼的。仅仅提供自己范畴内的事实也是比“顶LZ”好得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