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sherich's Blog

HOME SHORTS PODCAST SOFTWARES DRAWING ABOUT RSS

Episode 217:「迟早过年」· 鱼

31 Jan 2025

Episode 217:「迟早过年」· 鱼

各位好,我是乡乡,欢迎收听迟早更新的第二百十七期。这也是蛇年春节迟早过年的第四期,那今天是真月初三啊,首先在节目的开头祝大家新春愉快,想啥来啥吧。

各位兄弟好,我是任宁。那今年的迟早姑娘会较以往短哈,主题呢是身边的自然,七期节目来跟大家一起发现那些曾经被我们忽视的事物,或者说那些曾经没有被我们体验过的角度。那前几天分别说了这个花鸟虫,那今天呢要说的是一样不存在的事物,鱼。

嗯,这么说肯定很多人会觉得奇怪啊,为什么鱼不存在。对,应该这么说啊,就是从生物分类学的角度来看,鱼它不是一个有效的分类,因为鱼它并非某种明确的生物类群,而只是人类应塞进自然秩序里的一个概念。

对,那比方说一头牛,一条鲑鱼,一条肺鱼,这三种生物,哪一种跟另外两种的关系最远呢?感觉好像应该是鲑鱼和肺鱼,对吧,都是鱼嘛。对,这个当然既然会这么问,就说明答案肯定不是这样子了。答案其实是鲑鱼。

鲑鱼跟肺鱼虽然看起来都有鳞片,都是一副鱼的样子,但肺鱼跟牛它其实都有类似肺的器官来呼吸空气。它都会有这个会咽,一块覆盖气管的组织,那鲑鱼是没有的。肺鱼的心脏结构呢,更加接近牛而不是鲑鱼的,当然了,还有其他很多相似性,可以导向一个结论,那就是和鲑鱼相比,肺鱼和牛的关系更紧密。

嗯,那其实听反直觉的,对吧。嗯,前两年有一本书叫做《鱼不存在》,就是以你说的这个事情作为标题的。对,其实我刚刚举的例子就是来自那本书啊,但是我们今天不是要来谈论这本书的,那今天要聊的这本书,呃,关心的是物种的名字。

那就是我手头这本,《花飞花枝,花结在台湾海产林小桃》。对,嗯,这些年说起海产,可能很多人会想到海错图,啊,海错图笔记啊什么的,但是为什么叫海错呢?海错其实就是众多的海产啊,因为海产这个错综复杂,所以起了这么一个统称叫海错。

是的,而这么多的海产啊,又因为有不同的语言文化,就产生了不同的名字。呃,比方说有一个字,呃,我相信大家都见过,就是鱼字旁一个有,那这个字最早是出自诗经,里面说到粘尾,这个粘的话是这个檀香的檀,改成一个鱼字旁。

然后这个尾呢,就是我刚刚说的这个鱼字边一个有,那前者说的应该是黄鱼啊,那后者呢,呃,说的应该是鲜鱼。而这个尾字在日语里面发音是maguro,呃,所指代的对象呢,在中国大陆是被叫做金枪鱼,嗯,那在香港因为是用这个粤语来音译的英文tuna,所以就变成了吞拿鱼。

而台湾受日本影响比较大,那所以就叫做鲑鱼。对,呃,那次类子,类子我还能想到鲑鱼,就中国大陆我们不是叫大瓦哈语嘛,然后香港就叫三文鱼。然后我第一次看到三文鱼还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其实它就是用英,就是粤语来音译,呃,英文的salmon,对吧。

呃,然后这个字的,呃,就日语读音是sake,那么汉字就是鲑,呃,那么台湾叫做鲑鱼。对,呃,你觉得这个例子特别好,就这本书里面也提到了,而且它还有更深一步的挖掘,就是这个鲑这个汉字啊,其实在中国一开始指的是河豚,而不是这个三文鱼。

那大概在士听时代,也就是14到16世纪的时候,日本人开始用龟这个字来指称日本的这个sake,就是这个三文鱼啊。那据说呢,是因为觉得这个鲑鱼长得特别端正,好看,有点像是中国古代祭祀用的这个玉龟嘛。

嗯,所以就挪用了这个字。嗯,而且这个龟它除了表示河豚之外,还表示烟字的海产,鱼虾烟为龟。那这个烟字出来的枝叶就是龟枝,也就是鱼鹿。

嗯,这个闽南语的读音,我不是非常确定啊,但是应该是类似于Kassier这样子的一个读音。嗯,那到了17世纪,从欧洲航行东亚的这个英国,荷兰水手和商人,就把这种酱汁带了回去。那后来就成了这个大名顶顶的番茄酱啊,也就是ketchup的语言。

嗯,闽南语确实很难。那你说的这个ketchup,这类似例子在斯坦福大学的任少堂教授那本《食物语言学》里面还有很多。 我记得在很早的节目里面还介绍过这本书。

嗯,我看《食物语言学》的时候还在想,为什么鱼鹿这两个字会发展成为ketchup这样的这个读音呢?嗯,食物跟语言都非常复杂啊,但是又跟我们生活密不可分。

嗯,所以这本书的封面上就写这个,台湾文化侦探曹明宗带你从日常语言以探鲜活的海味人生。嗯,这个作者曹明宗,他写过很多关于台湾历史啊,文化语言影视人物的作品。

嗯,他还有另外一本书叫做《科宰金的绅士》也非常有趣。嗯,前两天我们不是说到画鸟吗?那这本书里面一张照片都没有。所有出现的海产都用的是手绘。

嗯,绘制插图的是一位叫做林哲伟的画家,也是非常厉害的自然画家。是,里面的图都非常的漂亮。嗯,我觉得如果用照片的话肯定没有这么好看的。

嗯,其实春节期间来谈这本书倒是蛮应景的。因为我们在餐桌上面会见到各种海鲜,无论你是在沿海地带还是说在内陆,现在都会吃到很多。但是可能很少人会去琢磨为什么他们叫这些名字。而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很不错的重新思考身边事物的一个角度。

因为有的是有的东西它长得相差很大但是名字差不多。比如说鲍鱼它根本就没有鱼的样子但是名字里面也有鱼。而有些东西呢它长得差不多但是名字却完全不一样。这个鱼简直是一个suitcase word什么东西都往里塞啊。

是,那比方说这个乌贼跟鱿鱼啊。那虽然最近几年很多文章都做过科普,但是我相信还是有很多朋友分不太清楚。呃,但是我们今天不是来谈这个区分的,要来说的是另外更深一层的区分呢,就是墨鱼和花枝这两个东西到底有什么不同?

对,我这个也是我一度的这个疑惑哈。呃,墨鱼其实就是乌贼对吧?嗯,其实鱿鱼在寿星的时候也会喷出墨汁,来把水搅混遮蔽敌人的视线。但问题是为什么只有乌贼他被叫做墨鱼呢?这鱿鱼怎么就没被叫做墨鱼呢?

嗯,因为在这些会喷墨的家伙当中,是这个乌贼肚子里的墨水最多。啊,学术用语是这个墨囊最大。那所以只有他被叫做墨鱼,可能乌贼比较喜欢看书吧。

嗯,其实这个贼他应该是写成这个,也是一个贼字啊,但是是左边一个鱼,然后右边一个这个泽。对,一般是写成盗贼的贼嘛。对,然后有一种说法说这个乌贼的乌,就是指他的墨水。

嗯,然后这个泽呢,就是法度规范的意思。那说的是这个乌贼他比较知书达理啊,堪称海洋社会的典范。嗯,所以还是比较喜欢看书。

嗯,我记得香港东区有一个地名叫做贼鱼冲。嗯,现在想来可能是因为那个地方物贼很多。嗯,我觉得很有可能。然后你这到让我想起深圳龙港不是还有个地方叫鲨鱼冲吗?

嗯,对,对,对。 我觉得可能也是类似的由来啊。啊,是个看鸟的好地方。嗯,那我们说回花枝。

这个作者曹明宗呢,他首先从辞典入手,发现里面都说花枝是墨鱼的别名。但问题是这个墨鱼它为什么又叫花枝呢?然后为了追索答案,他就从日本殖民时期的记录开始去查找。有人说花枝这个词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但当他翻阅日文辞典啊,请教日本朋友的时候却发现,日语里面其实没有用花枝来指称乌贼的习惯。嗯,所以这条线索到这里就断掉了。

然后他又想到啊,曾经有人说这个花枝的台语发音接近南岛语,那难道这个花枝是远注明的这个语言的音译吗?然后他又查到这个新西兰的毛利人馆,乌贼叫“真是难为你”。大家就将就着听吧。然后这个读音呢,确实是接近台语的花枝。大家就议会一下就可以了。但是这个毛利语跟台语呢,关系也太远了,除非跟台湾比较有关联的南岛语,它也是用这个毛利语啊乌贼来指称乌贼,否则这条路也走不通。

抱着这个假设呢,他转向了台湾本地的这个原住民语言,又有阿美族啊、噶马兰族啊、贝南族啊、台湾族啊,甚至这个北台湾的马赛族啊,他都去研究了一番,但是没有任何一个接近这个毛利语。哎,我已经乱了。哎,那位。

然后他继续往南查,查到了这个菲律宾、印尼,还有马来西亚这些南岛语族国家的语言。虽然都没有一个接近这个毛利语啊,但是他发现,如果以菲律宾的发音规则来念这个毛利语呢,这个Ki会被读作Ki,那么这个词的音节就和台语的Ki极为相似。

那兴奋之下他特意找来了一位来自菲律宾的厨师求证,但是这个厨师听了他的描述之后呢,说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Ki这个词。我觉得你念那个台语还挺可爱的。哎,这因为我自己也做过一些考证嘛,一些文章的时候,其实要我的话就到这里就已经放弃了。

对,但是这个曹明宗没有啊,不然的话也就不会有这个梳理的这一段了。那虽然到这里断了线索,他有点懊恼,我读的也很厌烦,就发现到最后还没有任何的结果。但是他又想到另外一件事情,这个广东人他其实也是把墨鱼叫做花枝的,但只有在炒花枝之类的菜饼里面用,因为要先切花刀做成花枝片。

香港人他平时不管墨鱼叫花枝,而且墨鱼丸呢也不叫花枝丸,但是既然广东餐桌上面有花枝啊,他就开始往这个方向去努力。然后他就查到在1920年代,在闽菜之外呢台湾也开始有了川菜跟粤菜,那花枝这个词会不会是那个时候进入台湾的呢?嗯,也许去查那个时候的资料就会有线索啊。对,但是他又失败了,这方面的历史资料非常少。

然后他又去查古代的广东方质,结果呢没有找到花枝。在找福建文献时,终于发现,在闽书福清县制、江阴县制、泉州辅治里都提到了花枝,而且都说墨鱼跟花枝是不一样的。这个花枝尾巴是尖的,而且体型也大很多,肉呢也更加脆嫩。

然后他就进一步去调查,确定了所谓的这个花枝啊,其实是一种叫做虎般乌贼的大型墨鱼,色彩斑斓的能够长到五公斤。换句话说不是所有的墨鱼都能叫花枝,长到五公斤也是挺大的了。我觉得这可能也解答了为什么就粤菜里面只有炒花枝的时候才能叫花枝,是因为你想这种墨鱼它就适合炒嘛,对吧?一炒一大盘,这么大的墨鱼你把它切碎了做丸子,为民也太浪费了。是的。 对,拿丸子来做的都是小的墨鱼嘛,所以就不叫花枝丸,这是墨鱼丸。

对,虽然到最后啊,他还是不能够确定花枝这两个字本身是怎么来的,但是刚才那个过程读起来就非常的有趣。是,你不是说封面上有一句话叫做文化侦探嘛?我觉得这个作者曹明宗真的是像侦探破案一样的,抽丝剥茧的探寻一个个名字后面的一些真相。

对,书里面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啊。比方说这个章鱼,他就发现在台湾的清代方志里面,都管章鱼叫做石巨,就是石头的石,巨绝的巨。然后方志里面还解释说,这种动物它住在石头洞里,去抓的时候呢,就以脚粘石巨人,所以就叫了这个名字,显然是渔民取出来的名字。

对,那章鱼这个名字又是怎么来的呢?这里就要说到唐代的韩裕了。大家都知道韩裕不是被贬官到了潮州嘛,然后他就写了一首诗,这首诗里面有这样一句,叫做张菊马甲柱。马甲柱其实就是江窑柱。这个张菊啊,张瑜的张,菊起来的菊,张菊说的其实就是张瑜。这首诗被认为是中文张瑜一词的起源。

但是为什么韩裕他这么命名呢?有些说法说因为他的这个锡盘历历成章,然后行动的时候呢,万足向下,好像向上举着自己的身体。但曹明东觉得这些都有点望张于深意。然后他提出了一个假设说,这个张菊呢,它是来源于这个石具,我们刚刚讲到的这个石具。

因为广东潮州话它其实也是属于闽南语系嘛,在这个闽南语系里面,张菊和石具它的发音非常接近。然后这个河南人韩裕呢,可能之前没有经过张于,后来到了潮州,就看到当地人管一种很奇怪的动物叫做石具。他想要入尸,但又觉得这个词实在太离俗了,而且他可能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叫石具,不知道背后的理由,对吧?甚至当地人可能都不知道是这两个字,只知道读音也是有可能的。

是的,很有可能。于是呢,为了入尸,他就换了更加文雅的字啊,张于的张、矩人的矩。所以张矩这个词就进入了主流文化。那后来呢,按照最开头说的这个管水里都叫鱼这种思维方式,张于呢就变成我们现在所说的张于了。

我一天听你说的这个事以后觉得很有意思。然后为了验证啊,我请我们的朋友陈窗冰用他的方言念了一下张矩和石矩,这两个词。他不是潮州人的,但他是汕头人,就是离潮州比较近的。然后他把我们录了一段,张矩,几个,十句,几个,听上去是还挺像的。

嗯,也许大家也可以想想看啊,或者说趁着过年亲戚团聚问问长辈,自家的方言里面有没有什么藏着有趣的命名,说不定能发掘出来一些意料之外的故事呢。

是的,那今天时间差不多,海鲜就聊到这里吧。你刚刚收听的是迟早更新的第217期。这是一档探讨科技、商业、设计和生活之间的混沌关系的播客节目。那么在每年春节呢,就会像今天这样变成是一档日更的阅读节目。

我们鼓励您给我们留评论或者写邮件,我们的电子邮箱是embriceatwearewons.com,欢迎您到迟早更新的网站上去查看,我们为每期节目都准备的一些延伸阅读。如果你喜欢这个节目呢,请向可能会喜欢他的朋友推荐,我们希望通过迟早更新能够让熟悉的食物变得新鲜,让新鲜的食物变得熟悉。

各位明天大年初四见,明天再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