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sherich's Blog

HOME SHORTS PODCAST SOFTWARES DRAWING ABOUT RSS

Episode 218:「迟早过年」· 树

01 Feb 2025

Episode 218:「迟早过年」· 树

各位好,我是您,欢迎收听迟早更新的第218期。这也是2025以四蛇年的迟早过年的第五期。今天是大年初四了,还是在这里先祝各位春节假期愉快。

那么, 今年的迟早过年主题是身边的自然。呃,七期节目来跟大家一起发现那些曾经被我们忽视的事物,或者那些不曾被我们体验过的角度。是的, 那么昨天聊完水里的东西, 今天回到陆地上。今天要来谈的主题呢,如这个标题所示,大家都看到的是树。

那么就是我手头的这本《怎样观察一棵树》。这本书有两位作者,分别是负责文字部分的南西胡格和负责摄影的罗伯特·维罗埃林。呃,这本书翻开来呢,就是一句卢梭的话。那你看,我来给大家念一下吧:“大部分自然现象是我们毕生无法见到的。我们所能看到的自然之美只是我们愿意欣赏的那一部分,分毫不差。人们只能看到自己关心的事物。”

嗯, 说得特别好。那么这本书呢,就是把我们所能看到的自然之美给扩展开去,然后给了我们许多的例子,来如何观察树,这样这种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东西。呃,南西胡格是一位非常棒的自然写作者啊,而这个罗伯特·维罗埃林呢,就负责摄影的这一位,他的方式很特别。他是用软件把一个物体不同焦点拍摄的八到四十五张照片给拼接起来,形成了非常清晰锐利的图像。

嗯, 就是说他张图像是非常,就像跟画一样。嗯,对吧,他那他没有一个地方是虚的啊,就特别的清楚。而且他在拍摄的时候用了白色的这个背景,所以呢,张这本书里面的照片就更加有那种手绘的感觉。

嗯,我觉得如果你随机采访一个人啊,然后问他怎样观察一棵树,估计会让人就很摸不着头脑。是,就你下意识地会觉得那还能怎么观察呢,不就这么看看呗。是,树因为它很常见嘛,所以大家都觉得说第一是没什么可看的,对吧,第二是它一般也比较高大,嗯,又是静止的,不像是观鸟,你能看鸟飞来飞去啊,觅食打架什么的,树又不动。

然后虽然有些巨大的古树会给人一种震撼的感觉啊,但它更多的像像是一座纪念碑,对吧。它震撼但是缺乏生气,就比较无聊嘛。是,嗯,当然啦,所有人都知道这个树是有生命的,但问题在于它的发展太渐进太缓慢了,就人用肉眼是很难去观察很难去感知的。

是,嗯,那的确这本书里面也说啊,就是我们在观察树的时候往往只用了一种镜头,就是广角镜头,你就会把树看成是一个整体。啊,就底下是一根树干上面是一团树叶就这么个样子。如果你这样去观察呢,的确能发现的东西不多。对,就好像我们在画树的时候通常都是一个树干,然后上面就是随便用蜡笔或者水彩,其他的颜料涂抹成一团绿色。

啊,对,但是这种无法观察无法感知,难以去这个发现有趣的地方,很有可能是因为你没有用对方法。如果你去观察树的这个包牙花朵果实, 这些生长速度相对快的部分,你就会发现树的变化太多太快了。啊,在这本书的序言里面,南希霍哥就写摄影师卢爱玲跟她说, 说后院里的变化让他完全跟不上,变化太快了。

啊,我相信在看了这本书以后,呃, 没有人会觉得看树是一件无聊的事情。嗯,那等一下我们录完节目可以就去小区里面走走看啊,去看树,这个树倒是很多,但是你一下楼就碰到叫不上的树怎么办呢?是,要先用手机软件识别出来吗?就你得你得先知道这些树叫什么嘛。

嗯,知道如果你本来就知道当然是更好的,对吧。你也可以用手机去识别,现在有很多app可以做到这一点。但是这本书里面南希胡哥他有一个看法,他说就是不要让记忆树的名称成为你看树的障碍。因为说实话,你上来这个叫阳树那个鱼树,那个蓝树,对吧,那其实尤其在冬天很多树都落了叶子,看上去都差不多。

是,你一方面这些树如果你没有一些这个日常的呃,花时间的话就很难去记啊。啊,第二是说呃,也许这些字眼对你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就像看俄罗斯小说一样。哎,对,反而会构成一种门槛。那么呃,虎哥的看法就是说不要让记忆树的名称这件事情,这个任务成为你看树的障碍。

你可以分不清呃,榆树、华树、章树,没关系的。你可以自己给他命名,什么叫自己给他命名。就你给他起名字,对吧,但你起名字要有道理。就你要根据这棵树的特征给他起名字。嗯,比如说现在冬天的叶子掉光了的树就显然就不够具体,对吧,因为很多都是叶子掉光了的树。

那么呃,叶子基本掉光了,但是还留着一些什么的树,那这个可能也还不够具体,到底留着什么呢?那叶子基本掉光了,但是上面还留着一些中间有两颗黑种子的圆形波片的树,就还有很多算。这名字很长。你是说蓝树吗?蓝树。

对对,家附近还挺多蓝树的。但是你可以不管它叫蓝树,你可以管它叫做双黄荷包蛋树,对吧。对对,这个名字到你一说我就知道在讲谁。

对,那周围的是一圈蛋白,对吧,然后中间很小的是两颗黑色的蛋黄。那它有了名字就跟其他树区别开了。你可以不管它叫蓝树,蓝树,管它叫双黄荷包蛋树。但是你下次见到的时候就会留意,这个双黄荷包蛋树它是小区里面春天最先长叶子的树呢,还是最后呢?它的不同朝向的树枝长叶子的顺序是什么样的?它什么时候开花?它的花是什么样子?什么气味的?有没有动物在跟它发生关系,在跟它互动?这个荷包蛋是怎么长出来的,是怎么一步步变成这个样子的?

它的种子发芽是什么样子的等等,因为许多的问题,许多的现象可以去探究,可以去观察。然后南希护格它的建议就是说可以长时间的去观察一棵树的同一个部分,它的叶片的舒展,它的花朵的成熟绽放,它的包牙的膨大,这些其实都是一天一个样的。

所谓养小日日行,其实看树也可以日行的。以及呢,为了看的更多我们可以向下看,而不是向上看。向下看什么呢?就是看地上。这就是跟你在沙滩上捡贝壳那样,你去寻找从树上掉下来的那些落叶啊、果实啊、种子啊、断枝。

胡哥说这些不是树木垃圾,而是散落的树木的信息。因为很多时候这些部分原本是在非常高的地方嘛,你肉眼看不清,手也碰不到。但是等它落到地上,你捡起来,你就有机会可以细细打凉了。树柳有一段话我就写得很好,你帮我念一下吧。

“总的来说,最有助于增进对树木的理解,提高对树木的审美能力的三件事就是接触、接触、再接触。这种接触可以是仅仅用眼睛去看,但我在全身心投入时学得最快。触摸树木,拥抱树木,甚至如果可能的话爬上去。拥抱树木被当作一种不良行为,我感到很遗憾,因为这是一种很好的与树建立联系的方式。用双臂环绕树木贴紧它,皮肤与树皮相贴,除此以外,没有什么方式能这样深切地感受树木的庞大和坚实。”

如果这棵树高大健壮…… 你可以试着把它推倒。是的,使出你的浑身力气把树推倒。可能理智上你知道你无法撼动它丰毫,但对于这种拼尽全力却毫无反应的感受,会让你深深地记住树木是何等强健。

这也是观察树木力量的最佳方式之一。大家回头可以找颗大树去推推看,皮肤汗大树,很有趣。这本书除了提供了能帮助读者看到更多东西的观察行为和方法之外,而且还给了十个例子,也就是他找了十种树木来展示他的那些观察和分析的方法。

然后看了以后呢,让我觉得以前其实忽略了很多东西。比如说这十种树里面有一种叫做一球玄灵木,也叫做美国梧桐。它跟上海法作家很多的那种法国梧桐是亲戚。从这本书对一球玄灵木的观察,我忽然意识到以前忽视了一个事情,就是你每年都能看到法国梧桐那个果子挂在枝头,对吧?然后到了一定的时候,它会变成毛绕绒的一堆在路边,玄灵工要去扫。

但是我从来不知道法国梧桐的花究竟是什么样的。这么一说到底确实就有果子那肯定也有花。对,玄灵木不但开花,而且它的花还挺好看的。不过因为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人,虽然他们故意已经挑了日常的书,但是这十种书里面大部分都是美国的书,对于中国的读者比较陌生。

但是这里面有一个例外,那就是银杏。银杏是大街小巷都能看到,而且就是在全国分布还挺广的,就像我们小区里面也有很多。虽然它很广,它很普通,但是这本书它上来就说了一件我不知道的事情,那就是银杏是会有游动的精子的。我们在中生的时候都学过,大多数的现代植物,包括这个被子植物和大多数的裸子植物,都通过花粉管来输送精子,完成受精,对吧?

然而银杏的受精过程跟它们存在一个关键的区别,就是银杏的精子是游动的,而其他那些植物的精子是非运动性的,就不会动。银杏的花粉也会产生花粉管,然后花粉管会负责把两个精子运送到胚珠的一个受精部位,就是它管它叫受粉室这个地方。这点跟其他植物是类似的,但是不同的是呢,银杏的花粉管它不会像大多数植物那样直接把精子输送到卵细胞,直接递到它面前,而是它会把精子释放到胚珠里面的液体中。

然后那个精子呢,它就有很多的鞭毛,它能够游向胚珠里面那个卵细胞的入口。然后当中的一个会进入卵细胞,跟它结合,这一刻受精就完成了,银杏的新生命就开始萌芽。在大多数的现代种子植物当中,花粉管直接把非运动型的精子输送到卵细胞里面,这个受精的全过程完全是由花粉管完成的,不需要由精子主动来移动。

这种方式其实被认为是更高效的适应。如果从演化的这个角度来看的话,它可能是更先进的、更现代的,尤其是在这个干燥环境当中,因为它完全摆脱了对水或者液体环境的依赖。因为我们知道这个生物的演化方向,一个是从水升到陆地嘛,我们现在还可以看到一些蕨类、或者说藻类,它就是单纯的必须要依靠水才能完成这个繁殖的过程。

而我们都知道银杏是活化石,它的这个游动的精子,也就是植物演化过程当中的一种原始特征。这种特征跟刚才说到的苔藓也好,蕨类也好,这些早期的陆生植物的生殖方式是很相似的,但是它不需要依赖外部的水源了。虽然说它在配出里面还保留了一个液体环境,它的精子还是能够游动,但除了银杏之外,还有游动精子的这个木本植物,也就只有苏铁了。

苏铁也是种化石。这本书里面还提到了一个YouTube上面的视频,上次我们一起看,里面就有这个银杏精子游动的场景,非常有意思。然后我印象很深的是那个视频的标题,叫做”The Sea in the Seed”。翻译过来就是种子里的大海,这个标题其实很棒,说的其实就是这个配出里面的液体环境。

如果从种子开始,其实银杏需要很久才能够成熟,它需要20到35年我记得。然后我们不是经常看到路边这种细细的银杏树也挂着很多果?这种其实是嫁接的一个产物,这种其实是一个扦插的产物。然后就像你刚刚说的那些树挂着细细的果,这个果其实是要打一个引号,因为我们知道银杏的种子是裸露的,只有一层肉质的外皮,它跟里子桃子这样子的,就是种子嵌在成熟的脂肪壁里的果实,它其实是不一样的。

是的,其实不是真正的果实。而这本书里说,原意上一般会选择雌性银杏的这个枝条来扦插,因为它的这个果实有种臭味。它形容好像是臭脚还是什么的,对,一股臭脚鸭子味,这类的味道,所以会选择这个雄树,因为雄树不会结果。 但不知道是不是为了避免产生花粉,我发现好像国内的圆异银性似乎是瓷数比较多。好像满街都是瓷的。然后到了季节以后,人行道上地上满地都是果子,还会有人去捡回来炒来吃的。

但其实说实话,我一直觉得这些细细的银性树,它的树形不太好看。这本书里面其实也有一个相关的描述,你来帮我念一下吧。幼年的银性树让我觉得有些笨拙,好像青春期的男孩一样,不知道该把疯长的胳膊和腿往哪里放。树树落落的枝下仿佛搭成了一个脚手架,看起来不像一棵树,而更像是一个衣帽架。然后还有这一段是关于老树的,老树的形态则趋于松弛,向内填塞空隙,向外扩散舒展,呈现出较为圆润的树冠。

事实上那些抱怨屋旁的银性树难看的人,应该就进去树木园看看150年后,它们会变成什么样子。在我眼里,除了标志性的树枝生长角度,树枝总是与树干成45度角长开去,两者看起来不像同一物种。说实话在此之前,我从来没留意过银性树枝和树干的角度。

然后当然也看过一些古银性树,但是也没有发现它跟年轻的银性树有那么的不同。但是金胎一说呢,似乎是有这么回事。这是整体的观察,还有细节的。刚才不是说了银性的受精过程吗?银性虽然是丰美的,就是说它的花粉的传播不依靠虫子或者不依靠鸟,但是它也不是非常被动的去静待它的花粉落到猪头上面。

银性和其他螺子植物都有一种叫做传粉滴的结构。那么什么叫传粉滴呢?这是一种出现在胚猪顶端的一种粘稠的液体小猪,是一个小水滴。然后更好的,因为它是个小水滴,所以它能够更好的来捕获空气里面的花粉粒。我看了那个传粉滴的视频,让我感觉有点像是小孩子在吐唾沫玩的感觉。它就把它吐出来,但是还是含在嘴里,一滴水圆圆的骨在那里,然后它就再吸回去,再走出来再吸回去。

在这个过程当中,当这个传粉滴捕获了花粉,它就会携带着花粉缩回到胚猪里面,来到一个刚才说过的叫做授粉式的地方。然后花粉进入到磁性的组织,被保存起来。真正的受精,要等到在花粉捕获几个月之后才会发生。

理论上来说,在银行书上你是可以用肉眼看到传粉滴的,但是南希呼格说它找了很久都没有能够看到。于是它从朋友家里面捡了一根长胚猪的一个磁性的银行值,然后把它放在了厨房的窗台上面。两周以后,它在洗碗的时候无意中看到,在胚猪的顶上有两个闪闪发光的传粉滴。它特别高兴,它说我欣喜入狂,假如你看到了我的样子,大概会以为是我孕育了它们。

然后它就开始,刚才说的长时间的观察树的一个部位。它就观察了授粉以后,几个月当中的果实的发育过程。期间当然是从春天到了夏天,经历了好几个阶段。到了五月底,绿色的那个球体,这个达银号的这个果实,已经有弹珠大小了。到了夏末就有小柿子那样的大小了,同时颜色也从绿色变成了这个浅黄色,最后变成了棕黄色。

而且这书里还说,游动的精子给这个卵细胞受精的这个过程,虽然通常是胚猪还在树上发育的时候完成的,但是也有可能是未成熟的果实落到地上以后再发生。换句话说,这个达银号的果实落到地上之后,其实它并没有结束,它还在发生,它的生命还在继续。这让我之后再看到在地上的银性果的时候,除了显它臭之外,还多了一层,觉得这个里面也许正在发生很有趣的事情。

这样的认知,毕竟里面有一片大海在呢。我觉得每次一想到这一点,就是我是非常具体深切地理解到就是我们这些陆生生物。我说的我们就是指人类跟银性,虽然说是两者之间的差异非常大,但是都有着共同的起源就是海洋。然后这种联系它就被折叠进了银性这种,对我们来说看得见摸得着,而且就是浸在身边的一个非常普通的生物里面。一枚小小的银性果就像是一个就比方说虫洞,就把我们瞬间传到了另外一个时空,就回到了生命还在海洋当中蓬勃发展的时候。

好。那么今天时间差不多,就到这里吧。您刚刚收听的是迟早更新的第二百十八期,这只是一档探讨科技商业设计和生活之间混沌关系的播客节目。在每年的春节都会像现在这样,变身成一档日更的和阅读相关的节目。

我们鼓励您与我们交流,留言评论写邮件都可以。我们的电子邮箱是[email protected],欢迎您到迟早更新的网站上去查看我们为每一期节目准备的延伸阅读。如果您喜欢这档节目呢,请向可能会喜欢的朋友推荐。我们希望通过迟早更新能让熟悉的事物变得新鲜,让新鲜的事物变得熟悉。那么我们就明天再见了,各位明天见。